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想身体安,火罐经常粘

(2009-07-31 17:17:53)
标签:

保健

火罐

经络

闪罐法

杂谈

分类:

      http://oneartone.com/images/200903/goods_img/178_P_1236578348150.JPG

http://img34.dangdang.com/73/22/20409814-1_o.jpg

      火罐疗法古代又称为“角法”,因古人以兽角做罐治病而得名。这种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蒸气、抽气等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使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常用外治疗法。

    火罐疗法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因其操作简便、经济、患者无痛苦,而且疗效显著的特点而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不但可以治疗风寒痹痛、虚劳、喘息等外感内伤的数百种疾病,而且还可以强身健体,所以在民间有一种说法叫“要想身体安,火罐经常沾”。罐具取材方便,随便一个玻璃罐头瓶就可以祛病疗疾,操作方法有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以及针罐、药罐、水罐等。

    传统医学认为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或情志内伤后,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病理产物瘀血、痰湿、宿食等,这些病理性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子,通过经络走窜全身,逆乱气机,滞留脏腑,瘀阻经脉,最终导致种种病症。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产生较强的吸拔之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使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此外中医认为拔罐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经络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生理功能,如经络不通则经气不畅可出现皮、肉、筋、脉及关节失养而萎缩、不利或血脉不荣、六腑不运等。拔罐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疗时罐内形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裂,表皮淤血,出现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拔罐负压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改变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吞噬活动,增强机体体能及人体免疫能力。拔罐内压对局部部位的吸拔,能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促进,加快肌肉和脏器对代谢产物的消除排泄

火罐方法可以分为:

1.  留罐法即将罐拔于皮肤后根据人体耐受度停留10分钟左右。待拔罐部位皮肤充血、瘀血时起罐。病重、病灶深及疼痛重者拔罐时间可稍长,病轻、病灶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宜短,肌肉较厚处时间可稍长,肌肉较薄处时间宜短,冬天拔罐时间可稍长,夏天宜短。

2.  走罐法亦称推罐、行罐。即拔罐前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处选好位置,将罐拔住,然后沿着经脉或者需要拔罐的线路来回推拉罐具,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可起到拔罐与刮痧的双重作用。适用于面积较大,皮肤平滑,肌肉丰厚的的部位如背脊、腰臀、大腿等部位。当然为了不使身体受到损伤,应当在皮肤上涂抹润滑油,现在市场上出售的按摩乳就可以。

3.闪罐法是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本法一般多用于不太平整容易掉罐的部位,以及颜面等不宜留瘀斑的部位。

拔火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暖。拔罐时均要在脱衣服后才能操作,所以治疗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

2.避免烫伤。引火物不要掉入罐中,也不要将罐口灼烧,以免烫伤。

3.不宜拔的部位:皮肤破损处、皮肤斑痕处、皮肤有赘生物或骨突出处均不宜拔罐。

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做拔罐。

5.防止感染。起罐后,有的皮肤局部会潮红,瘙痒不可乱抓,经几小时或数日后就可消散,如果出现水泡、水珠、出血点、瘀血等现象均属正常治疗反应。水泡轻者只须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泡较大时,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敷以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7.具体情况具体拔罐。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息,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灶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宜短。拔罐部位肌肉丰厚,时间可略长;拔罐部位肌肉薄,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适当延长,天热时相应缩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