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虽然少林是禅宗祖庭,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少林药局

(2009-07-25 14:41:55)
标签:

药局

梅片

僧兵

少林寺

月空

杂谈

分类:

     少林寺始建于公元495年,在1500余年的历史传承中,少林禅、武、医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最杰出代表之一,已成为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和唯一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国际号召力。

    佛教医学是佛教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东方医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是真正标本兼治的医学。佛祖释迦牟尼亦称大医王,其在世时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开示了包括药师法门在內的佛教医疗体系,帮助众生解除病苦,成为弘扬佛法的重要工具。汉传佛教医学与民间传统中医巧妙结合形成了别有特色的中国佛教医学,例如竹林寺女科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少林伤科学派。少林医药学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历史上一度被尊为少林医宗。其产生于魏晋,成长于唐宋,学派形成于明,发展于清;它与少林功夫的发展息息相关;少林历代高僧大都禅、武、医兼通,效国利民,名闻于世。隋唐时的昙宗、惠炀,五代时的福居、智广,元代的石岩、宗发,明代的月空和尚、智正、智谆,自北魏至明清有字宽、湛举、湛化、南洲、本园、也然、毛公、太双、梅亭,清末以后期有淳济、寂勤、贞后、贞绪、恒林、妙月、德禅……都是禅武医兼通的少林高僧。历代高僧大多武医相兼,其遣方用药多遵中医理论,是中华骨伤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后世研探、发扬。

    金元时代著名历史学家元好问亲撰《少林药局记》,记述少林寺自金代已设有“少林药局”机构,距今已有787年的历史。当时的药局主要服务少林寺内众僧跌打损伤及其他疾病治疗,后来逐步发展为服务当地及远道而来的百姓。由于所有病患的诊断治疗及抓药全部免费,因此患者前来治病抓药后,大都慷慨捐赠香火钱。少林药局僧医不但有多姿多彩的气功健身疗疾功法,例如久负盛名的<<易筋经>>,<<少林内功>>等,还藏有历代高僧珍藏秘传的丰富验方,或养生延寿,或济世活人,少林医学至民国时已有各种论医著述百万言,药方上千方,但由于佛门戒律极少外传。

    元氏称少林药局的难能可贵之处,不止于其不传之秘方,更在于其医德传承:“时节州土无不适其当,炮炙生熟无不极其性,德与侠固亦尽其技矣。”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怀、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使少林禅武和禅医最终赢得了世人的崇敬,并成为少林寺代代相传、千年不衰的宝贵精神财富。700多年来,少林药局曾惠及无数百姓,但因受兵火之祸或其它原因,药局事务亦屡有断续,至上世纪初便基本中断。多年来,在释永信方丈的领导下,少林寺组织僧医和中医药方面的专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整理和挖掘, 20004月,《少林武功医宗秘笈》珍藏本历时三年终于问世,其中包涵了少林寺29代方丈行正大和尚临终前传给永信大师的少林医宗秘方。目前,该书已被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瑞典国王作永久收藏。2004年,从新恢复少林药局建制.

少林名方:

少林行军散(夏天用)
  
薄荷冰0.3克、柿霜0.9克、枳壳30克、胖大海30克、安息香1.5克、麝香0.9克、山楂30克、 生甘草15克、牛黄0.9克、桔梗30克、广木香15克、干姜6克、制半夏9克、神曲30克。先将 草木质类药碾碎过细罗,再将麝香、牛黄、薄荷冰、安息香分别研碎,兑入调匀,装入瓷瓶内密封备用。成人每服0.3~0.45克,用黄酒或凉开水冲服。
  功能为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健胃消食,祛痰醒神。用于治疗口干舌燥,口疮,咽喉肿疼, 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闷呃逆,眩晕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
  少林僧医贞俊生前讲道:此方是历代僧兵奉旨行军作战和练武中的良方。据手抄秘本记载,明代嘉靖年间,日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一代,皇上圣旨传到少林寺寺院,当即月空和尚便率部南征。僧兵原居北方,偶转南方,气候炎热,不服水土,加上行程几千里,所以僧兵病倒多数,时刻威胁着生命。在此紧要关头,月空和尚首领,摸索试制成功了这个妙方,流传至今。

少林八仙散
  
马灯草15克、马前子(油炙)60克、乳香(醋制)90克、没药(醋制)60克、地鳖虫30克、水蛭30克、麻黄45克、梅片3克。先将梅片研细另包,再将其余7味药碾细过罗,与梅片混合调匀,装入瓶内密封。用时取3克,用黄酒冲服,每日两次。也可用高等白酒把药粉调成糊状,敷于伤处,内外兼用,疗效更佳。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落马坠车,红肿疼痛,血瘀发青,伤筋动骨。
  此方是德禅僧医的师父素广大和尚密抄保存,临终前亲手交给德禅。德禅僧医用此方散治疗跌打损伤、闪腰岔气、局部红肿疼痛数百例,确有良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