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失眠)
定义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睡眠时间↓↓
-
↓↓
睡眠深度+-
++
++
消除疲劳+
++
++
释义
《内经》:“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
《难经》:“不寐”
历代医家:不夜瞑、“不眠”、“少睡”、“少寐”。
自明清以来,多称为“不寐”。
历史沿革
1.关于病因病机
(1)《内经》认为—①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得入阴所得《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气虚,故目不瞑矣。”②又认为是阴虚所致:《灵枢·邪客篇》:“阴虚故目不瞑……”③“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④气血衰少。
(2)张仲景首次将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
(3)明·张京岳《京岳全书·不寐》中将失眠分为有邪、无邪两大类,认为“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认为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
(4)明·戴元礼《证治要诀·虚损门》提出“年高人阳衰不寐”之论,清代《冯氏锦囊·卷十二》:“壮年人肾阴强盛,则睡沉熟而长,老年人阳气衰弱,则睡轻微易知”。
(5)李中梓《医宗必读·不得卧》将不寐原因概括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
2.关于辨证论治
(1)张仲景提出邪入少阴、热化伤阴所致阴虚火旺证——黄连阿胶汤;虚劳病所致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
(2)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一》中提出用丹砂、琥珀等重镇安神和温胆汤治疗“大病后虚烦不眠”。
(3)《京岳全书》:“无邪而不寐者……宜以养营,养气为主治”,“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
(4)明·李中梓:气虚——六君子汤加枣仁、黄芪;阴虚血少——酸枣仁1两,生地黄5钱,米2合,煮粥食之;痰滞——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控涎丹;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查之类。
范围
西医——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高血压、甲亢、肝
病、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脑动脉)、慢性中毒、精神分裂症早
期患者出现的失眠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痰热中阻→痰热上扰→胃气失和→阳气浮越
于外→不得安寐
饮酒、浓茶、咖啡——是造成不寐的直接原因
长期嗜食肥甘厚味可为不寐的间接原因
2.情志失调
喜怒忧思悲恐惊→脏腑功能失调→不寐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不寐
五志过极→心火炽盛→扰动心神而不寐
喜笑无度,过于激动→心神涣散,神魂不安→不寐
暴受惊恐→心虚胆怯,神魂不安→不寐
思虑太过→损伤心脾→心伤则心血暗耗,神不守舍
脾伤→无以化生精微→营血亏虚→心神失养→不寐
《京岳全书·不寐》:“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宋邵康节〈能寐吟〉:“大惊不寐,大扰不寐……大喜不寐。”
现代医学认为易病因素的个体因长期学习负担过重、工作忙乱、内心冲突、过度紧张易得神经衰弱,易患因素是指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影响形成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据临床观察,多数神经衰弱者的性格,或为胆怯、自卑、多疑、敏感、依赖性强、缺乏自信;或为主观、任性、急躁、好强、自制力差等。
3.劳逸失调
劳倦太过→伤脾
过逸少动→脾虚气弱→运化失职→气血不足→不能上奉于心→心神失养→不寐
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虚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心神不安
脾伤→运化失健→生化乏源,营血亏虚→心神失养
4.病后体虚 久病血虚,年迈血少,产后失血→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不寐
年迈体虚,阴阳亏虚而致不寐:
素体阴虚,房劳过度→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心肾不交,心火独亢→扰动
心神→心神不安→不寐
老年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老化,睡眠结构也随之改变,一般表现为深睡眠期明显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增多,入睡时间延长,常感睡眠不够,白天有疲乏感,伴有短暂小寐。由于睡眠时间减少,常很早上床,因而更加早醒,这种失眠称为相对性失眠。
现代意义: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失眠的原因可有躯体因素:疼痛、瘙痒、咳嗽、喘息、夜尿、吐泻等。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的改变,更换住所,声音嘈杂和光线刺激等。生物药剂因素:咖啡、浓茶、中枢兴奋药物如利他林、戒断反应等。也可由其它神经精神疾病所引起。但最常见的原因是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担心失眠等所致。有称为原发性失眠症。此外,如白天生活的影响,个性人格特征,自幼不良睡眠习惯以及遗传因素等都可成为引起持续失眠的原因。
二、病机
1.基本病机——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阴虚不能纳阳,或阳虚不得入于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