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视评论:《说说花木兰传奇》

(2013-08-13 16:34:49)
标签:

花木兰

电视剧

情节安排

娱乐

分类: 影视评论
影视评论:《说说花木兰传奇》


最近,中央台正在热播电视剧《花木兰传奇》,引起了老夫对此古代传说的兴趣。小时候读书就读过《木兰辞》,印象也比较深刻。查查资料,看来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也不是虚构,应该是实有其事。有一说故事的背景是隋文帝大破突厥,二说是北魏大破柔然。《花木兰传奇》一剧采用的是二说,我认为这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花木兰的故事,或无正史可考,所有故事都是从古诗《木兰辞》中演绎出来的。《木兰辞》中称皇帝为“可汗”(可汗大点兵),而北魏正是鲜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建立的国家,虽然用的是汉文化,但是还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些传统习性,称呼皇帝为“可汗”是不奇怪的。若问:唐太宗也不是被北方民族称为“天可汗”吗?对了,这正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对皇帝的称呼,但是,在唐帝国内部是不会这么称呼的。因此,隋文帝也不可能称“可汗”,唯有鲜卑族的北魏才可能这样称呼。

女扮男装当兵被发现了会被杀头?未必。《三国演义》开头有句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就是在分分合合中逐步形成的。木兰当兵那个时代是“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东晋小朝廷守住长江以南部分地区,五个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厥、氐、羌)相继轮流入主北方中原,鲜卑族所建立的北魏虽然沿用汉文化,但是不可避免要保持一些“番邦”传统。从民间戏曲和传说看,“番邦”女将是比较普遍的。“带女子入军营者斩”这条军规没有错,那是指带女子到军中淫乱。为了保家卫国,女扮男装当兵,不必成为思想负担或作为知情人手中的把柄。当然,剧中的谢将军和幢主尉迟恭知道实情以后也佯装不知,这样的情节处理还是可以接受的,至于其他知情人的忧心忡忡似乎大可不必。

木兰是“天下第一绣女”?虽然说,故事可以编排,但是必须合理。木兰会织布,这一点没错。诗的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说明了这点。但是,一个纤纤细手的“天下第一绣女”在短期内成为军中武艺高强的猛将,这个反差太大,完全不合理。木兰如果从小没有练武,没有武术基础,用那双纤纤细手,就凭着坚韧的意志,就能通过入伍考核?就算用木兰辞中的“时间差”,(“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假定她有两年时间苦练,能练出那么高超的武功吗?这是不可能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没有正史记载,从《木兰辞》中看出,她应该从小就练武,有相当的武术基础,否则,她不可能“从此替爷征”。她也能织布,但不可能是“天下第一绣女”。另外,如果木兰是当地出类拔萃的绣女,花家是家喻户晓的织绣名家,木兰女扮男装能瞒得了谁?“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户口在当地,征兵也在当地,“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如果是人尽皆知的事,木兰要替父从军的事自然通不过。唯一的解释是,当地的官员只知户口册中有花家,而不知道其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因此说,剧中把木兰说成“五凤谷”赫赫有名的绣女,是不太合情理的。

不管怎么演绎,最后花木兰立下不朽战功这一点是肯定的。“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短短几句话,概括了木兰的卓著功勋。然而,功高盖主,这是历代君王所忌讳的。木兰见好就收,“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得以荣归故里,与家人团聚,皇帝也可以安心地坐其太平天下,各得其所,妙哉!当然,演绎成传奇故事,也可以把木兰最后正式恢复女儿身,封个女将军衣锦还乡也未尝不可。但是,我认为,如果恢复女儿身,木兰有赫赫战功,却犯了“欺君之罪”,死罪可免,但是却逃脱不了入宫当妃子的命运。要知道,古代君王虽然忌讳功高盖主之臣,但是一旦发现这个功高盖主者竟然是美女的时候,他还会放过吗?因此,我认为,《木兰辞》的最后结局最合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样的结局最完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