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蜱虫疾病控制健康 |
2009-2010年,我国河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苏、辽宁等地出现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证实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该病毒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由于病死率较高,又和蜱虫叮咬相关,被冠以“蜱叮咬病”,曾一度引起公众恐慌。本博客也曾在去年9月份发过一篇相关博文,介绍我市蜱虫分布情况和相关预防措施。最近有关媒体报道我市昌平区出现蜱虫叮咬人畜事件,这些报道再次引起广泛关注。我市蜱传疾病一直处在密切监测之中,这里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中心目前的防控工作现况,以消除大家的恐慌。
实际上,北京市于2010年10月份就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监测工作,并密切关注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和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相关信息,追踪最新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周边地区发病状况、综合北京市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态势,在北京市积极开展病例监测、自然疫源性监测、实验室技术储备和防控技能培训等工作。
自2011年4月份开始,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开展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监测工作,对就诊的发热(体温≥ 37.5℃)伴血小板减少(血小板降低至80×109/L以下或白细胞降低至3.0×109/L以下)病例进行流调、采样和实验室检测,检测项目包括新型布尼亚病毒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检测。截止到今年6月14日,全市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20例,经我中心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均为阴性,本地病例中新型布尼亚病毒检测也均为阴性。
为今后的监测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我市在密云县和怀柔区还分别设立了监测点,监测内容包括可疑宿主(鼠、牛、羊、犬)和可疑媒介(蜱、白蛉)新型布尼亚病毒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状况调查;自然环境周边居民新型布尼亚病毒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状况调查。截止目前,已对各监测点采集的81份鼠血清和19份犬血清进行了新型布尼亚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监测点采集的97匹蜱进行新型布尼亚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2010年、2011年多次召开全市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布置会和培训会,全面部署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防控工作。为进一步加强监测,我中心在2011年3月份组织了全市发热伴血小板病例监测师资培训,并通过各区县疾控中心开展了针对医疗机构的二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病例诊断标准,流行病学调查,样品采集、运送和保存的标准化操作等。
不仅如此,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和《法制晚报》合作,在5月15日用一个版面进行蜱传疾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并在高危地区对高危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防病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意识,使广大群众能积极主动地采取预防手段。
请大家相信,北京市疾控中心正在努力积极开展蜱传疾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我们会及时向全市居民发布预警信息。在此期间,请大家多关注我市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和卫生权威机构官方网站,科学看待蜱虫叮咬人畜事件。不要轻信谣言,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