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道传染病夏季预防措施疾病控制健康 |
大肠埃希氏菌属俗称大肠杆菌属,主要存在于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内,是肠道的正常菌群,多数不致病。但是,也有致病的,如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 coli, EHEC),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或食入被一定量的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活菌污染的食品时,会引起严重的食源性疾病。本菌所导致的食源性疾病爆发1982在美国首次报道,原因食品是汉堡包。1996年日本发生EHEC0157爆发,涉及14个都府县9451人患病(中小学生),死亡11人,原因食品是萝卜苗。
出血性大肠杆菌在 7℃~50℃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耐酸,在自然界的生活力强,在土壤、水中可存活数月,繁殖所需的最小水分活性为0.95,加热至70℃可被杀死。EHEC可产生志贺样毒素或VEYO毒素,该毒素可损伤红细胞和肾脏。EHEC 0157:H7是引起爆发的重要血清型,其他型别的血清型也可致散发和爆发。
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引起出血性肠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然后从水样便转为血性水样便,并伴有恶心呕吐,潜伏期3天~8天,多数病人10天内恢复,部分病例会发展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情凶险。15岁以下少年及65岁以上老年人为易感人群。
出血性大肠杆菌主要寄生在牛、羊等家畜和其他其它反刍动物体内。人类主要通过食用被人畜粪便污染的食物,如未经烹调或烹煮不彻底的肉馅制品或未经消毒的牛奶等被感染。受人畜粪便污染的水、蔬菜等农产品也可导致人的感染。食物制备不当,可导致该病菌的交叉污染。
目前已经入夏,是肠道疾病高发季节,要注意饮食卫生。针对近期国外出现的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加强对出血性大肠杆菌的预防:
一、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和如厕之后,接触动物及其粪便后也要彻底洗手。
二、生熟分开,要做到生熟食品分开,加工、盛放、储存生熟食品的容器、用具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三、烧熟煮透,烹调食品时,尤其是肉类食品要确保食物的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
四、生食瓜果蔬菜要洗净。选择适宜生食蔬菜瓜果,食用前应进行充分清洗,并在清洗后尽快食用。
五、低温储存食品,对于易变质的食品,尤其是熟食、冷荤凉菜、剩米饭等应冷藏,再次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
六、不喝生水。
七、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街头摊点就餐,不食用变质的食物。
在此,我们也提醒市民,若出现出血性腹泻症状,应尽快就医,不要擅用止泻药或抗生素。发生腹泻后应及时到肠道门诊就诊,并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以免延误病情或造成疾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