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Ash的从众实验为例——看社会科学实验思维的方法论要点

(2020-11-01 15:47:39)

Ash的从众实验为例

——看社会科学实验思维的方法论要点

1900013930 张涵抒 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 实验概况介绍

Solomon E. Ash的视觉线段实验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经典案例,在后世被大规模复制和重复验证。由于其设计精巧且结论具有较强的参考性,因此笔者选择从其入手探究社会科学实验思维方法的基本要点。

 实验开始前,研究者组织8个人坐成一排,随后给出两个为一对的十八张卡片,卡片中会出现一条标准线段X,以及与其相比长度一致,长度稍短,长度稍长的三条比较线段A,B,C。随后研究者要求他们选择卡片中比较线段中与标准线段一致的选项,并依次给出自己的答案。前7个都是研究者事先安排好给出错误回答的“干扰者”,用于制造“群体压力”,只有第8个发言的是真正的被试。实验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唯一的区别在于控制组的被试要求在纸上写出他们的判断并且不会被公布,而实验组的被试则要求在所有人面前说出自己的答案,同样用于制造“群体压力”。该实验的结果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实验组的50名被试出现错误判断的概率高达32%,而控制组的错误概率仅有不1%,超过30倍的差距极具说服力地证明了群体压力对于人们判断的干扰。

二、实验思维分析

实验思维的核心在于尽可能减少干预而观测出干预变量的净效果。从众实验为此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在服从效应的过程中,一个难以分离的变量就是群体影响和权威影响。Ash采用对被试权利层级上没有差异,仅以人数多为差异的实验设计,将“群体压力”与“权威”做了一个干净的切割。

在本案例中实验思维的主要要点“三个可”(实验对象可比,实验条件可控,实验结果可测)也都存在着讨论的价值。

2.1实验条件可控。

实验分为了控制组和对照组,将唯一的干预变量设定为汇报答案的方式(对于“群体压力”是否存在的操作化,因为如果前7人的判断第8人不知情,那么就不存在群体压力的现象了)。其余的条件全部控制一致,如干扰者的人数均是7人,被试的座位均是最后一个,判断的卡片都是18张等等。这体现了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思维,使得干预的效果可以独立清晰地显现,达到了实验思维所追求的基本目的。

2.2实验结果可测。

实验选定被试对于“线段判断”这一清晰明确的是非题所做出回答的正确率来测量被试是否受到了群体压力的影响,既不存在数据模糊也不存在收集上的困难,是一个在实验效果和实验成本上都十分聪明的选择。

2.3实验对象可比。

这一点是从众实验最为后世所争议之处。Ash在结论中只强调了结果的差异性,而没有在实验前对与被试进行前测和随机分组,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很可能存在被试个性固执偏激抑或软弱没有主见的性格特质带来的干扰,使得观测“群体压力”的干预效果无法提纯。但如果取消控制组,而对比同一批被试进行两种不同的汇报方式的表现,又会遇到新的由实验对象“反思性”带来的问题。被试可能会由于连续两次实验而猜测出实验者的意图,从而调整自己的回答向研究者期望的方向靠近。因此如何提升实验对象在从众实验中的可比性,也成为了后世复制和改良实验的一个主要着力点。

2.4结论的稳健性

最后,实验研究还要追求结论的稳健性。首先是一个从实验理想环境向现实世界推广的外部效度问题。现实生活中的群体压力提供者不会像实验中一样对于人们具有同样的影响力,而会因为关系的亲疏远近抑或权利层级的高低分野在对人们独立判断的干扰中产生不一样的权重,这是实验结论向外推广的一大障碍。

同时,稳健性还有赖于实验的重复性。很多学者在阿希实验的基础之上进行大规模验证性或探索性的实验研究,不断验证其结论。例如美国学者以时间为变量研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美国从众率是否有变化(Larsen S. Knud1990);日本学者复制从众实验后证明了Ash的实验结果还发现了日本女性较男性更易从众Mori Kazuo and Miho Arai2010)。以上多次重复的在不同时空进行的从众实验极大地增强了Ash实验结论的准确性,但也没有止步与对这一实验正确性的确认,而是不断发现和提出新的变量,拓宽和完善着对于从众领域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戴维威勒、亨利沃克,2010,《实验设计原理:社会科学理论验证的一种路径》,杜伟宇、孟琦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艾尔巴比,2005,《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3] Larsen S. Knud. The Ash Conformity ExperimentReplication and Transhistorical Comparisons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vol. 5, no.4, 1990. pp. 163—168

[4]MoriKazuoand Miho AraiNo Need to Fake ItReproduction of Ash Experiment Without Confederat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45, no.5, 2010. pp. 390—39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