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洛恒河猴实验与爱的本质——浅析其中的实验思维

哈洛恒河猴实验与爱的本质
——浅析其中的实验思维
栾咏欣 元培学院 1800017436
一、实验案例
1、实验目的:
在当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通常认为:爱的基本动机,主要是是饥饿,口渴,消除,痛苦和性行为;母爱则主要与饥饿,口渴和痛苦相关。与婴儿的身体接触被认为对他们的发育有害,这种观点导致了全国各地无菌,无接触的托儿所。相反,哈洛的实验提出:母亲(无论是人类还是亚人类)真正的的作用是在恐惧和危险时为婴儿提供安全的避风港,而不是护理。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
2、实验设计:
哈洛恒河猴实验分为几个连续的实验,其中第一个实验最为著名。在第一个实验中,被试对象是8只新生的猴子,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实验组的对照组)。两组的区别在于使用不同的两个代母,第一个代母用一块木头制成的,上面覆盖着海绵橡胶,并用棕褐色的棉毛布包裹着,里面有一个灯泡能带来一些热量,“柔软,温暖和温柔,有无限的耐心,一天二十四小时有空,从不骂她的婴儿,也从不发怒或咬过婴儿生气”;而第二个代母小于最大舒适接触能力:是由金属丝网制成的。
在生命的前14天,猴子的笼子地板被包裹在折叠的纱布尿布中的加热垫覆盖,此后笼子的地板是裸露的。婴儿始终可以自由地离开加热垫或笼子地板与任一位母亲取得联系,并且自动记录在代孕母亲身上花费的时间——这种测试延续了165天并被哈洛逐一记录。不仅如此,哈洛还变换哺乳的情况(由布母亲哺乳还是铁丝母亲哺乳)进行对比。
实验结果表示,不论由哪一个母亲哺乳,新生猴子依赖布母亲的时间长度,在成长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远远高于依赖铁丝母亲的时间;当铁丝母亲哺乳的时候,新生猴子依赖布母亲的时间要比布母亲哺乳的时候依赖布母亲的时间相对更短,并且这一现象在小猴的生命前期更为显著。由此可以说明,哺乳和护理这一变量对于猴子和母亲间的依赖关系有影响,但并非最主要的;接触舒适性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情感变量。
二、实验思维分析
哈洛恒河猴实验的实验设计基本体现了实验思维中对于实验对象可比、实验干预可测、实验干预和测量可控的要求。通过精妙的实验设计,研究者得以测量出实验的净效果,从而使得实验结论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笔者将从已有的资料,从以上角度进行分析这一实验的思维或不足。
首先,由于哈洛的实验对象是新生小猴,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有些介于人类/社会现象和自然科学的实验对象之间的事物:虽然并非完全随机,但是并不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和反思性。在哈洛的论文《爱的本质》中,笔者没有看到哈洛对于每组小猴初始状态的描述,但是个人认为,只要保证新生小猴健康、出生时期一样(从而彼此处在同样的成长阶段),就很容易满足实验对象初始状态的可比。
其次,这一实验的目的是测量小猴对于两种不同关照的需求程度,这用小猴依赖两种母亲的程度,即依靠在两个母亲身边的时间来测量。
最后,为了区分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哺乳和接触,哈洛实际上采取了类似于拉丁方设计的控制方法。即分别进行四种干预:有哺乳和接触,有哺乳无接触,有接触无哺乳,无接触无哺乳。在这样的设计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种因素各自的影响及程度。
另外,哈洛在实验中试图证明的目的是:真正的母亲(无论是人类还是亚人类)的作用是在恐惧和危险时为婴儿提供安全的避风港。受惊或患病的孩子紧紧抓住母亲,而不是父亲。由此,人们应该重视对婴儿这一方面的护理。但是,想要将这一结论推广到人类的孩子上,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在小猴身上施加这种实验,哈洛也因对小猴产生的影响(比如部分小猴被证明在长大后融入社会困难)而饱受诟病。在这样的议题上,寻找有对总体代表性的样本是困难的,而小猴已经被认为是最接近人类的试验品。
参考文献:The Nature of Love Harry F. Harlow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