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从7月7日或8日开始,到7月22日或23日结束。小暑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那么,小暑到来我们应该如何养生呢?
养生重点突出“心静”
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这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缘由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其一定规律,尤其是夏季,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心烦意乱。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下不可有过激之处,不管天气如何炎热,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
专家强调,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食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中医防病治病的宝书《皇帝内经》中关于饮食有这样精辟的论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饮食过量,就要损伤肠胃,即饮食要有节制之理。
中医学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人体后天的生长,发育,健康与否,皆受脾胃影响和支配。而一些市民习惯坐在路边吃大排档,熬夜喝酒纳凉,不知不觉就吃多了喝多了,这很容易伤及脾胃。因此,夏季,尤其是进入小暑后,更不应多食、过食、大食、嗜食、暴食,否则,脾胃受伤,健康受损。
要保持心性清宁 注意清热去火
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腕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之病。
夏季饮食不洁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元凶,如痢疾、寄生虫等疾病,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泻,重者出现昏迷或死亡。
饮食偏嗜是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只有饮食调节适当,才能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饮食偏嗜有过寒过热之偏,五味之偏。
多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因寒湿内发生腹痛泄泻,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最终酿为痔疮,五味之偏是说人的精神气血都由五味滋生,五味对应五脏,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
若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脏腑机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损伤内脏而发生疾病。如偏食咸味,会使血脉凝滞,面色无华,多食苦味,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食辛味,会使筋脉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会使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食物,则骨骼疼痛头发易脱落。重要的是由于嗜好偏过,不但会导致营养不良,而且还能伤及脾胃以及其他脏腑,而致脚气病、夜盲症和瘿瘤等疾病。
冬不坐石
夏不坐木
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护肝知识:www.shingshui.net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