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了找点乐
老了找点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485
  • 关注人气: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篇-----春播时期

(2009-06-22 16:03:55)
标签:

回忆录

新疆

春播

艰苦

杂谈

分类: 青春年代---在新疆大西北

                     春播时期

 

今与昔比:   条田四周防护林, 狂风来了挡沙尘.

            晒粮场地变水泥, 没了沙子面不碜.

 

 

春天是播种的关键季节,也是狂风肆虐的季节。

在连队,一块块大条田,都是分给各班组管理。拖拉机把地耙好整平好,做好播种前准备工作。轮到那块地播种,班长就安排人站在播种机上添加种子,控制好种子的流量。我们白天一班,夜里一班,轮换着两班倒,播种机昼夜不停地工作着,种子顺着输种管流入开沟器开好的小沟,后由复土器把种子埋进土里经镇压器轧实。本来新疆就干旱少雨,经常有大风天气,狂风会把刚翻开土壤无情地卷起,站在播种机上添加种子的工人,被飞扬起来的风沙吹得睁不开眼睛。播种机慢慢向前走着,带着被风吹起的黄沙尘土,远看就象一团龙卷风。机器和人都模糊在了一起,不一会儿,每个人都成了全身是土的大黄人了,只有两只白眼珠和大门牙还有所区别。

播种比较劳累,时间又紧,任务重,季节不等人。领导把大伙儿的午餐就安排在地头,一般都是做些土豆炒大肉、白菜饨大肉来改善生活。炊事员把做好的热腾腾的饭菜装入大桶、再装筐馒头,包好盖严。用扁担挑起送到一两里以外或者更远的地头,高高兴兴地招呼大家吃饭。可是由于没有保温设备,等大家吃时馍也不热了,菜也不烫了,有时菜汤上还会结一层白色的厚厚的大肉油。可是饿得心慌的人们,已经顾不上这些了,也不顾自己满脸满手是土,其实也没有水洗手,只是简单的漱漱口,就一手拿起馒头,一手端起菜汤狼吞虎咽地往肚子里灌。

经过修渠浇灌,很快麦子和杂草一块长高了成熟了,有一种叫苦豆子的野草很难根除,夹杂在麦田里。康拜因收麦时也一起收割脱粒,扬场机和大铁筛也无法把它从麦粒中全部分离出来,由于晒场是土场,很多沙子就掺进了麦粒中,磨出来的面吃起来又苦又沙磣,吃时不敢用力咬,不敢细嚼慢咽,只能囫囵吞片的吃吧、咽吧!  吃了多少年的沙碜面呀,现在好了,再也不吃那种面啦.

 

   北疆种庄稼一年只是一季,开春三月,开始解冻,地温上升。春耕、整地、播种慢慢的展开了。在播完小麦,修完毛渠,麦苗生长出来,在浇第一遍水后,就又准备播种玉米、葵花。这时正是四、五月份地下冻土层全部融化,地下盐碱水就开始向上返浆,地的表面被太阳一晒,一层白白厚厚盐碱霜,地面的低洼处一脚踏进去能淹没鞋面。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形成返浆地,走在上面象踏在海绵上一样软软的。

   此时正是播种玉米、葵花的关键时期。拖拉机带动的播种机去播种玉米,机器已进地就被返浆地的泥水给吸住动弹不了。拖拉机手开足马力,本想开出这片泥潭,前走走后倒倒,越陷越深,把拖拉机链轨板全部陷进泥潭里。只好叫来其它拖拉机来帮忙,地面铺上木板木棍,再用钢丝绳把稀泥中拖拉机给拉出来。平展展的地变成个大泥坑种子下不了地,只好人工播种,职工脚上穿上深筒水鞋,身上背个布袋子装种子,手里拿根小木棍子,走一步木棍扎地一个小洞,伸手取出布袋里的种子丢进小洞里。就这样把一块地一块地的玉米种完。后来人工挖了排碱大渠,地下水位大大下降,改变了播种的困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