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篇-----自已动手解决住房、烧柴问题

(2009-06-22 15:59:41)
标签:

回忆录

新疆

住房

烧柴

艰苦

分类: 青春年代---在新疆大西北

  
 
解决住房问题 
 
新疆兵团185团,刚刚成立的团场、连队,其实只是一个框架,在这广袤的戈壁沙滩上,在这一望无际除了几棵稀稀拉拉的骆驼刺、铃铛刺、笈笈草外一无所有的地方,我们用勤劳艰辛、用汗水泪水开始彻底改变它的原始面貌。电视剧‘戈壁母亲’真实描述当时军垦人的真实生活;只是典型概括。然而我们实际经历的生活比这更艰辛更苦涩.......

开始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首先就是必须有房子住。发扬南泥湾的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这里都真实的体现了出来。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无开始,一切从原始开始,一面是拖拉机昼夜不停地开荒耕地,平地、修渠,一面是在地上挖坑搭盖“地窝子”,解决大家的住房问题,挖地窝子也是件不容易的事,首先选好位置向下挖土人把深,用木头做好框架再割来芦苇麦草铺盖在上面,上上厚厚沙土层最后用铡碎麦草与土和泥滩平整个房顶。这是夏天再坚硬的地层也好挖,冻天可不只是冰冻三尺深啊,挖不动土层怎么办,把画好的房框用麦草麦糠堆积起来点火熰起来,等暖化了冻层再挖坑。

如果遇到游牧民们遗留下的牛棚羊圈,只要修补一下就是最好的别墅了。跟据家庭成员多少的不同来分配住房,带小孩的家庭两三家住一个地窝子。没有孩子的小两口家庭有的几对被安排在大一点的地窝子里,每对的床与床之间只用蚊帐隔开,就成两口人的小天地了,可真为名副其实的集体小家庭呀。

即要解决住房问题,又不能耽误了生产。修渠、平地、支渠、斗渠、毛渠,播种,收割,种菜采摘该干什么还要干什么,在机械设备不全面的情况下人们用辛勤的双手一点一点干的。

好不容易等到了星期天或节假日又要义务劳动,不是修路就是种树或平整场院......总之劳动能创一切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毕定住地窝子是暂时解决住房问题,归划好一排排长久住的宿房。为盖房子做准备,打土块就是老家人说的‘脱土坯’。每个人必须要完成的义务劳动,即不能占用上班时间,又要保质保量按计划完成任务。刚开始什么都不会,只能跟着别人学习。首先要找一块比较平整的场地,清除地面上的杂草和乱石。平整好地面,就开始挖土、浇水、和泥,然后把和好的泥土用铁锹一铲一铲地放在模子里,装满泥后用铁锹拍实,然后把它们端到事先平整好的空地上,用力迅速地把它扣在空地上,如果速度慢了土块就会滑出模子而变型。就这样,一次次地装,一趟趟地端,一遍遍地扣,经过无数次的往返,眼前已经整齐地排成一大片了,等晒干了就把土块搬起来整齐地垛好等以后盖房子用。看着第一天坚难的成绩,不管多少累,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可是第二天去看时,糟透了!因为我选的空场地,是别人的外围,也就是最边沿,辛辛苦苦打的土块被晚上放牧回来的羊群全部踏坏了。真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怎么办?只好清理场地从头再来哟。

由于我们居住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盐碱地,一到春天就开始返浆,地下水向上翻,地面软软会冒水,干了后白白的象刚下过雪厚厚一层。刚盖好的房子住不到两三年就倒塌了,只好另找地方重新再盖房子。就这样一次次的义务打土块任务又落到了每个职工的身上。

记得那年夏天,挖土、和泥、打土块、搬土块、垛成垛累得腰酸背痛,用任何词语也无法形容所受的“劳累”

好不容易把打土块的任务了,新的难题又出现在了眼前。

新的建房住址选在了靠自然沟边的一片地势较高的沙包地上。一排排新的房址都划好了线,定好了每家要住的房位。又把一圈墙位的地基划好了,剩下是各自家必须清理自家地基中间的沙土乱石。当时根本没有推土机帮忙,全靠个人一锹一锹、一筐一筐、一担一担地把沙土运到一个较远的指定的空地上。只有清理干净乱石、铲平地面,方可把打好的土块运进来等着统一施工砌墙。

当时我家分得的房位正好是最大的沙包堆,在不影响大田生产,又不能影响建房速度,真可谓是“愚公移山”,天天挖沙不止,每天中午、晚上下班后,根本顾不上做饭菜,到食堂买个馒头喝口开水,就扛上铁锹到一公里以外的建房工地挖沙包。

大家都一样各家清理各家的沙堆,对每一家人都是一样平等,如果有病或不舒服没有任何照顾之类的优惠,只有一个安时完成任务,与房顶高低不差上下的大沙堆,在有时间规定期限一点一点挪出去,真是不容易呀,当时的苦与累也只有自己最清楚了。

解决烧柴问题

转眼到了秋天,新房也很快住上了,

在夏天随手抓把荒草、麦草、玉米杆、芦苇杆都可以把饭做好,可面临寒冷的冬天,需要做好防暖的准备。那时根本没有煤,更不用说暖气了,都是靠烧柴火来做饭和取暖过冬的。偶尔有一两辆民族的马车送来的木柴,价钱却很高,舍不得买,实在支持不下去了也会买上一车,却还要节省着用,因为担心冬天大雪封路或寒流的侵袭。记得1979冬天,最冷温度达到零下50度。零下30~40度是经常的,零下20~30度是正常的。

因此在入冬之前大伙尽可能多的准备些过冬用的柴火,都是自己抽时间到处去寻找木柴,到自然沟边检干树枝、戈壁滩、沙包里面捡干红柳枝,到大田里捡葵花杆,到戈壁滩上,小山包上刨草疙瘩一担一担挑回家来,或带上麻袋到戈壁滩捡干牛粪。就这样把能烧着的东西都一捆捆、一担担地捡回来,堆放在自家门前,摆放成整齐的柴垛。年年如此自己想办法解决做饭和取暖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记得80年冬天,好不容易借到连里一辆牛车,套上牛车到九连队北边的界河边去打柴。天色都黑了才装满车往回走,快到家了,走到团部北边水管所附近,由于天黑看不清道路的高低不平,牛车翻到了沟里,只好重新装车,刚装好车,突然看到正北天边一片红光火红火红的,非常可怕,又非常惊奇,不知是苏联那边的森林,或是界河边森林着火了。等赶到家里,孩子们都站在家门口,看着红光,吓得直哭。没过几天,报纸上报道说那红光是北极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超高层大气物理现象。

就这样,烧火问题年复一年地被克服了,至到八十年代初有了煤,才缓解了捡柴的艰辛,但还不能大量供应完全满足需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