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闽南乌龙茶]白毛猴:名震天下的“安溪药茶”

(2015-04-16 22:52:40)
标签:

白毛猴

闽南乌龙茶

安溪

药茶

谢冰

分类: 茶香飘逸

http://s5/mw690/001LQB98gy6Ry4m2dmY94&690
 

    白毛猴,发源于安溪县金谷镇金山村,因其茶叶呈椭圆形叶背有白色茸毛得名。

    传,清朝光绪年间,谢驾、谢冰昆仲在金山村石竹山开垦茶园,种植乌龙茶,所做茶叶贩运到台湾销售。在种茶制茶过程中,谢冰发现白毛猴品种,开始每年100余担,运往台湾销售一空。此后,扩种茶树,一对白毛猴独特茶性进行深加工,制成一种既能保健又能治病的特殊药茶,行销台湾、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美其名为“安溪药茶”一度风靡海内外成为安溪乌龙茶中一颗璀璨明珠。

 

http://s2/mw690/001LQB98gy6Ry4nOyopd1&690

    白毛猴茶树植株为灌木型,中叶类,中芽种叶形椭圆,叶背表面有一层白色绒毛。茶叶外形呈灰白色,蚝干壮,带有极细的白毛。

    石竹山海拔700多米,其土质俱是碎石和砂壤,岩下山泉汨汨,茶根吸取富硒土壤及多元素物质,所种出的茶叶具有特殊韵味,加上白毛猴茶严格的制作工艺,发酵窨制,其品质别具一格。喝第一口有一种“地瓜干味”,亦说“臭风咸芥菜味”第二口舌根生津,喉头打嗝第三口顿觉精神振奋。

 

http://s7/mw690/001LQB98gy6Ry4pbBv8d6&690

    此茶可治疗各种疾病,连青叶茶也有药用功效。当地老人说,连喝三杯白毛猴,有消食饥饿的感觉;常喝白毛猴,五脏六腑及皮肤很少生病

时隔百余年,白毛猴渐渐被人们所淡忘,面积和产量越来越小,已经濒临灭绝。笔者多方探寻,好不容易找到几泡白毛猴茶样。据说,当地茶农早已不种、不做白毛猴了。70多岁金山村谢氏理事会顾问谢金安说,他四五十年前曾喝过。

 

http://s3/mw690/001LQB98gy6Ry4qG2kic2&690

    值得欣慰的是,石竹山上还保留着七、八棵有碗口粗的老茶树,可谓是闽南乌龙茶个十分珍贵、稀有品种。

 

 

 

 

 

【相关链接】

 

白毛猴”,乌龙茶中一颗璀璨明珠

 

 

http://s12/mw690/001LQB98gy6Ry4ETyWvfb&690

 

□陈春买  李波韵  黄炯然

  

    一个鲜为人知的乌龙茶系列产品“白毛猴”,以其既保健又能治病的特殊功效,曾于清光绪年间,远销台湾、日本、东南亚,风靡欧美等国家。原来,正宗“白毛猴”药茶产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金山村石竹岩。最早开发这一茶树品种的就是金山村“长福厝”的谢驾、谢冰两兄弟。

   最近,笔者在安溪县金谷镇金山村金谷供电所旁边的茶园里,发现一块墓碑,碑呈半月形,完好无缺,上书“清诰授奉政大夫赏戴花翎心妙谢公墓”楷书二行字。经调查,墓主谢冰的后裔向笔者提供了墓志铭和金谷谢氏族谱。

   据谢氏族谱记载:墓主谢冰,系金谷谢氏第十六世祖,字心妙,滨轩公次子。清委办台南税厘洋药局务。因山东赈灾,清光绪诰授奉政大夫,赏戴花翎,候选广州知府、五品衔,赐匾“选魁”、“大夫第”。其母周氏诰封恭人,其妻叶氏诰封宜人。

   谢冰乃金谷乡一个普通茶农,在台湾经商为何能致家财万贯?谢冰的曾孙向我们口述了族谱中记载谢冰首创安溪石竹岩药茶“白毛猴”的故事。

   金谷谢氏十五世祖滨轩公讳崇土娶周氏枣娘为妻,并育有三子。崇土早逝,家乡日子难度。周氏只好带3个儿子到厦门谋生:周氏为人浆洗衣服帐被;长子谢驾入富户当奴仆;次子谢冰入茶行叶先生家当杂役;三子谢奇年幼,为人割草喂马。谢冰不但聪敏好学,而且做工勤谨,深受叶先生的赏识。他在叶家(南安人)学会了茶叶品评与包装、保管等知识后,又掌握了茶叶销售的各种门径。随着年龄渐大,他想:“安溪原是乌龙茶的故乡,所产铁观音名茶闻名遐迩,此一商机被主人及时抓住了,借此发了大财,而我们安溪人却身居宝山不识宝,甘愿世代受穷,跑到厦门当奴才。这不是太傻了?”于是经过与母亲、兄弟一番商议,他毅然辞职回乡,与大哥谢驾雇工在石竹岩开垦茶园。再由谢冰贩运茶叶到台南销售,积累资本。

   几年后,石竹岩茶树茁壮,植株为灌木型,中叶类,中芽种。叶形椭圆,叶背表石有一层白色茸毛,故取名“白毛猴”。石竹山海拔高达700多米,其土质俱是碎石与砂壤,岩下山泉汩汩,茶根汲取富硒土壤及多元素物质,所种出来的茶叶具有特殊韵味,加上严格的制作工艺,其品质别具一格。初产每年100余担,运往台南后,外商抢购,连茶末也销售一空。 

   此后,他们一方面扩种茶树,另一方面对“白毛猴”独特茶性进行深加工。通过发酵窨制,成为一种既保健又能治病的特殊药茶。此类药茶在台南、日本、东南亚至欧美,客商美其名为“安溪药茶”。后来,谢冰台南茶庄资产达数百万。他先后3次往安溪运回53担白银,第一、二次各“十八担白银过东岭”,最后一次17担。由家乡的堂亲到龙门岭迎接保护到家。挑夫36个,每两人轮挑一担,所踏过的青草立即发黄,可见白银之沉。

   光绪四年八月,山东大旱,蝗虫遮天蔽日,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清廷无力赈灾,只好出皇榜诏告天下赈灾,并封官许愿。其时,谢冰到日本卖茶回国,得知山东大荒,遂停船烟台,揭了皇榜,回台南后禀告母亲。周氏枣娘十分同情穷苦人,即令三兄弟从台湾运载18船的大米、布匹、药材到山东放赈。同时出告示,承诺资助弁平县全县红白喜事三天三夜。此番义举不但救活了全县许多生命,而且成就了许多穷苦百姓的好事。为感其恩德,山东弁平县百姓建下“谢公祠”,以作永久性的纪念。光绪四年菊月,谢冰受命晋京,三兄弟及其父母俱加封赏,妻儿也得到诰封。

   现存谢冰所建的“长福厝”、“长禄厝”、“长寿厝”古民居,其时装点得流光溢彩,美轮美奂。“长福厝”与“长寿厝”之间有一水井,当时井边搭建一座钟楼,用以指挥对面山顶石竹岩茶寮的茶农们按时制茶。长福厝有西洋自鸣钟,按时敲铜钟,茶寮上也要敲铜钟回应,以示正在做茶。如果茶寮没有回应,谢驾就亲自上山督促,严格管理,保质保量。

   前些年,安溪茶农们将在茶寮上制作的茶与山下制作的茶作一比较,其品格大相径庭。茶寮制作的“白毛猴”茶外形呈灰白色,蚵干状,带有极细的白毛,历来流传民间。用此种茶叶可治疗各种疾病,连青茶叶也有药用功效。喝第一口就有一种“地瓜干味”,有的说是“臭风咸芥菜味”;喝第二口舌根生津,喉头打嗝;第三口顿觉精神振奋。连喝三杯,肚里就有点消食饥饿感觉。常常喝石竹岩的“白毛猴”,五脏六腑及皮肤很少生病。据说,谢冰及时抓住了“白毛猴”药用功效这一商机。当时,台南十字街店铺林立,米店、药店、糖厂、布店、百货等,俱是谢家靠药茶打下的天下。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日军侵占台湾省,日军逼害汉人,谢冰不敢回台,由国外转道香港回安溪。有一日,日本军官带兵窜入台南税厘洋药局,逼谢氏全家喝一种白色药粉。谢冰之妻叶氏怕日军加害,拒绝喝“预防药”,甘愿交出所有钥匙。日军就接管了谢冰所有业产,勒令叶氏携带全家及堂亲等百余口乘船回大陆。只有部分谢家人隐姓埋名,继续到台湾各处避难。叶氏回国后,谢冰悲愤交加,不久辞世,享世仅有49岁。

   在采访中,谢冰的裔孙还小心翼翼地从家中取出珍藏的印鉴四方,上镌“铁观音”、“仁记芳圃”、“登轩书”、“如意”等,均系清代遗物。

  “白毛猴”茶作为安溪乌龙茶类的一个特殊品种,多年来被人们所忽视。在寻找其历史的过程中,安溪县金谷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决心重整“白毛猴”这一品种的原生态“家园”,继续为安台茶叶贸易发挥纽带作用。

 

                                                  原载《泉州晚报海外版20011215日  

 

 

 

 

 

谢冰:茶行杂役变身台南大茶商 

 

 

http://s6/mw690/001LQB98gy6Ry4L50Yle5&690

□刘波 王盼琛  陈月芬 

  

  谢冰本是安溪金谷镇一普通茶农,不甘于清贫的他通过艰苦奋斗,与兄长首创“白毛猴”药茶,通过往来台湾,转卖到东南亚和美国,成为家财万贯的大茶商。

 

  百年印章见证一段辉煌

 

  “这是从我们祖上谢冰手上传下来的。”日前,在金谷镇金山村,谢海滨向记者展示了两枚印章,一枚为“铁观音”、一枚为“登科书”。印章材质似为桃木,历经百年沧桑,外表红漆已呈斑驳。

  谢海滨是谢冰的六世孙。据其介绍,100多年前,谢冰逝世时遗留下多枚印章,包括“白毛猴”、“铁观音”、“仁记芳圃”、“登科书”等,遗憾的是,目前仅剩下现在这两枚了。这些印章见证了谢冰在事业上的辉煌,“仁记芳圃”、“登科书”是他拥有的两家商行,而“白毛猴”(茶)和“铁观音”等则是其当年在台湾经营的货品。

 

  家庭贫困入茶行当杂役

 

  据族谱介绍,谢冰系清末人,出生在金谷镇金山村,他有兄弟三人,由于父亲早逝,家中日子难度,母亲周氏带他们兄弟俩到厦门谋生,哥哥谢驾到富人家当奴仆,谢冰进入一家由南安人叶先生开的茶行当杂役,老三谢奇年幼,给他人割草喂马。

  谢冰聪敏好学,在茶行掌握了茶叶销售的各种门径。他认为铁观音是安溪所产,老板不过抓住商机发了大财,难道自己作为安溪人就不能靠此发家?他将这个想法与母亲及兄长谢驾进行了沟通,一家人决定返回安溪经营茶叶生意。

  谢冰与谢驾初步分工,谢驾做茶,谢冰贩运铁观音到台南销售。兄弟俩还雇人在老家对面的石竹岩开垦茶园,培植了一种茶树。几年后,他们成功制作出了一种与铁观音不一样的茶叶——“白毛猴”,并因此发家致富。

 

  谢氏兄弟自创“白毛猴”

 

  “白毛猴”究竟是一种什么茶,让谢冰兄弟由此发达?

  记者多方探寻,发现当地已多年不做这种茶了。金山村谢氏理事会顾问谢金安今年已有70多岁,他说,他四五十年前曾喝过。

  谢金安介绍说,白毛猴其实是一种药茶,不同于铁观音。这种茶因茶叶条索粗壮卷曲、披覆白毫,形似毛猴,故取名“白毛猴”。谢氏兄弟对“白毛猴”的独特茶性进行深加工,即通过发酵窨制,成为一种既保健又能治病的特殊药茶。此类药茶据说可治疗各种疾病,连青茶叶也有药用功效,颇受东南亚、日本及欧美等国客商喜欢,美其名为“安溪药茶”。

 

  敲钟遥控山上雇工做茶

 

  “石竹山上现在还有‘白毛猴’茶树。”站在祖厝前,谢海滨遥指对面苍翠的山顶说,那里正是当年开垦种植“白毛猴”的茶园。

  谢金安说,时隔百余年,当地茶农几乎都不再做“白毛猴”,当年的茶园也几乎荒废,不过山上还有30多棵白毛猴老茶树,由于处在深山,几乎没人去打理,也没有人去采摘。不过,茶园里还能依稀找到当年的建筑遗址和痕迹来。

  据说,兄弟俩住在山下的祖厝里,通过敲钟遥控指挥山上的雇工种茶制茶。当时,山上建有茶寮,山下有钟楼,钟楼有西洋自鸣钟,一旦达到某个时辰,或者天气许可某个制茶环节,谢驾就通过自鸣钟发号施令。石竹山茶寮雇工闻听钟声,要及时响钟回应,表明马上照办,如果没有得到山上回复,谢驾就会乘轿上山查看究竟,现场督促工作。

  后来,谢氏兄弟的“白毛猴”生意越做越红火,最终成就万贯家资。据说谢家当时在台南十字街的店铺林立,除了茶叶,还有米店、药店、糖、布店、百货等,因此才有了“仁记芳圃”、“登科书”等商行印章的流传。

  后来,谢氏三兄弟各建了一幢大房子,分别为“长福厝”、“长禄厝”、“长寿厝”,其中,谢冰居住的“长福厝”保存较好。记者采访时参观了古民居。三进古厝相当气派,雕梁画栋,流光溢彩,虽已百年时光,仍难掩其曾经辉煌。

 

  山东弁平县建立“谢公祠”

 

  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八月,山东大旱,饿殍遍野。清廷出皇榜诏告天下赈灾,并许愿封官。当时,谢冰到日本卖茶回国,得知山东大荒,遂停船烟台揭了皇榜,回到台南后禀告母亲周氏。周氏十分同情穷苦人,即令三兄弟从台湾运载18船大米、布匹、药材到山东放赈。同时出告示,承诺资助弁平县全县红白喜事三天三夜。此番义举救活了许多人。谢金安说,解放后不久,一位弁平县籍贯的安溪领导得知谢冰原来是金谷人后,他找上门来告知,为感其恩德,山东弁平县百姓建了“谢公祠”以作永久性纪念。

光绪四年九月,因山东赈灾有功,谢冰受命晋京,清光绪诰授奉政大夫,赏戴花翎,候选广州知府、五品衔,赐匾“选魁”、“大夫第”,兄弟及父母俱加封赏,母周氏诰封恭人,其妻叶氏诰封宜人。由于谢冰在台南生意广,影响力大,被清政府委办台南税厘洋药局务。 

                                                               原载《东南早报》

  

 

 

 

 

 

长福厝:讲述“白毛猴”茶百年传奇

 

 

http://s2/mw690/001LQB98gy6Ry4PM6uBb1&690

洪金示 杨婉琼  

 

    在金谷镇金山村矗立着一座百年古厝,叫“长福厝”。它不仅处处体现着闽南建筑的特有风格,还为我们讲述着古厝的建造者谢冰,从一个生产“白毛猴”茶的普通茶农,到成为家财万贯的大茶商传奇故事。

 

    百年古厝写就一段辉煌 

 

    长福厝是一座三落双护厝“皇宫式”大厝,红砖灰瓦石壁脚,穿斗式梁架,硬山式屋顶,主厝屋顶霄脊凌空,如春燕剪尾;大厝左右各有一列护龙,屋顶圆脊流畅,似马背金鞍。虽谈不上富丽堂皇,但其雕刻多且精细,绘画瓷贴极具匠工。徜徉在巷道中,可见麒麟鸾凤在照壁献瑞,马鹿喜鹊在檐角呈祥,牡丹海棠在门牖芬芳,吉龙瑞兽在础石展威,还有那块镌刻着仙鹤及花草图案、穿凿方形石孔的旗杆石(现已作为踏脚石),古厝恢弘大气的派头犹存,见证着房屋主人昔日的辉煌。

    长福厝的后裔还珍藏着清光绪年间的“大夫第”、“选魁”等牌匾及“铁观音”、“仁记芳圃”、“登科书”的清代印鉴。据房屋主人谢冰的六世孙谢海滨、谢长流介绍,一百多年前,谢冰逝世时遗留下多枚印章,还包括“白毛猴”、“乌龙茶”等,遗憾的是,这两枚已流失。这些印章见证了谢冰在事业上的辉煌,“仁记芳圃”、“登科书”是他拥有的两家商行,“白毛猴”(茶)和“铁观音”等则是其当年在台湾经营的货品。而有关“白毛猴”茶的传说在老少中广为流传。

 

     石竹白猴成就一代茶商

 

    站在“长福厝”门前,面对着苍翠的石竹山,树林浓郁。“当年谢冰开垦的‘白毛猴’茶园就在这座山上。”据70多岁的退休教师谢金安介绍,白毛猴是一种优良茶种,因茶叶条索粗壮卷曲、披覆白毫,形似毛猴而得名。时隔百余年,当地茶农几乎都不再做“白毛猴”,但山上还有七、八棵有碗口粗的老茶树。

    据谢氏族谱记载,谢冰有兄弟三人,由于父亲早逝,日子艰难,母亲周氏带他们到厦门谋生,哥哥谢驾到富人家当奴仆,谢冰进入一家由南安人叶先生开的茶行当杂役,老三谢奇年幼,给他人割草喂马。

    谢冰聪明好学,在掌握了茶叶品评与包装、保管、销售等知识后,认为身为茶乡人,他们也可以靠茶叶发家致富。于是就与母亲兄长返回家乡,谢驾负责生产茶叶,由谢冰贩运到台南销售。

   “他们在山上建了一座茶寮,山下建了一座钟楼,设有西洋自鸣钟。”谢金安介绍,当时,兄弟俩住在山下的祖厝里,雇人在山上开垦茶园、采茶和制茶,精心培植良种“白毛猴”,一旦达到某个时辰,或者某个制茶环节,就通过自鸣钟发号施令。

    由于石竹山独特的地理和土壤环境,以及谢氏兄弟的精心制作、管理,他们所生产的“白毛猴”韵味独特,品质别具一格,年产百余担,运往台南后,外商抢购,连茶末也销售一空。谢氏兄弟也因此如愿发家致富,三人各建了一幢大房子,分别为“长福厝”、“长禄厝”、“长寿厝”。其中,谢冰居住的“长福厝”现仍保存较好。

  

    赈灾义举铸就一世美名

 

    此后,谢氏兄弟又对“白毛猴”的独特茶性进行深加工,通过发酵窨制,使之成为一种既保健又能治病的特殊药茶。据说,此类药茶可治疗各种疾病,常喝也可防病,在东南亚、日本及欧美等国颇受客商喜欢,被誉为“安溪药茶”。

    谢氏兄弟的“白毛猴”生意因此越做越红火,最终成就万贯家资。“谢家当时在台南十字街有很多店铺,除了茶叶,还有米店、药店、糖、布店、百货等,都是靠药茶打下的天下。”谢金安说。

    光绪四年(1878年)八月,山东大旱,蝗虫遮天蔽日,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清廷出皇榜诏告天下赈灾,并许愿封官。当时,谢冰到日本卖茶回国,得知山东大荒,遂停船烟台,揭了皇榜,回台南后禀告母亲。周氏十分同情穷苦人,即令三兄弟从台湾运载18船的大米、布匹、药材到山东放赈。同时出告示,承诺资助弁平县全县红白喜事三天三夜,此番义举救活了许多人。

    同年九月,因赈灾有功,谢冰受命晋京,诰授奉政大夫,赏戴花翎,候选广州知府、五品衔,赐匾“选魁”、“大夫第”,兄弟及父母俱加封赏。由于谢冰在台南生意广,影响力大,被清政府委办台南税厘洋药局务。如今,在金山村金谷供电所旁边的茶园里,仍保存有谢冰的墓碑,碑呈半月形,完好无缺,上书“清诰授奉政大夫赏戴花翎心妙谢公墓”楷书二行字。谢金安说,解放后不久,一位弁平县籍贯的安溪领导得知谢冰原来是金谷人后,就找上门来告知,为感其恩德,山东弁平县百姓还建立“谢公祠”以作永久性纪念。

                                                                     原载《安溪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