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镇为何被称作“武都故郡”?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乡野逸闻 |
旧时,虢镇老城东西门外各有一座牌坊,全木结构,琉璃瓦顶,雕梁画栋,上悬匾额,东曰:“武都故郡”,西曰“西虢遗封”,均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时任宝鸡知县邓梦琴主持修建。“西虢遗封”很容易理解,即虢县为周文王胞弟虢仲封地;但“武都故郡”中的“武都”很容易使人与现在甘肃陇南地区的武都县(2004年,改为陇南市武都区)联系在一起。那么“武都郡”究竟有怎样的来历呢?
据《宝鸡县志》记载,东晋永和七年(351),苻健在长安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史称前秦),于“三交城”设置武都郡,郡治在距离今宝鸡市以西四十里(今固川坊塘一带,现属渭滨区)。前秦甘露元年(359),于本境设苑川县,武都郡治所置此。
《寰宇记》记载“虢县汉并雍,后魏立为武都郡”。《文献通考》中记载“后魏于扶风置平秦郡兼置岐州,西魏(535年-556年)曰武都郡、陈仓、洛邑属岐阳郡”。另据蒋五宝先生研究,太延二年(436),北魏灭掉北燕、北凉后,为了能吞并刘宋,充分发挥西虢地区南扼川蜀,西控甘陇的地理优势,将武都郡治由“秦王寨”迁到虢镇城内,由骠骑大将军苏春担任郡守,车骑将军苏让担任别驾,隶属于岐州,下辖苑川(今宝鸡市及西南一带)、南由(今宝鸡市以西,陇县以南地区,即香泉镇)、平阳(初在陈仓区阳平镇,后迁往眉县),使虢镇成为当时关中西部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文献记载武都郡在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如此算来,宝鸡县(包括市区及虢镇)在历史上被称为武都郡则长达260年之久。通过这样的梳理,大家就不会对“武都故郡”产生歧义了。
康熙年间之木牌楼气势壮观,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不幸在1955年被拆毁,甚为遗憾。2010年后,陈仓区政府在虢镇西门外打造的“陈仓步行街”,在商业街南北两侧重新树立石质牌楼(武都故郡位于北侧),初步恢复这一景观。
(根据华裔网“虢镇古地名备考”及蒋五宝《西虢史话》等相关资料整理,并进行校正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