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莫言作品进教材不必大惊小怪
(2012-11-08 21:04: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 |
莫言作品进教材不必大惊小怪
吕建斌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昨天,记者从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了解到,目前该社已经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现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读。(2012年10月14日京华时报)
这条新闻一出来,引来不少批评,许多人认为这是出版社也是在“跟风”,对于莫言获奖后三天作品就要入选教材的质疑声不断。的确,出版社这时候的发声,难免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惑:早干嘛去了?
是的,出版社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显得有些“迟钝”,但笔者以为,对莫言作品进教材实在不必大惊小怪,出版社的滞后和作品入选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获得诺贝尔奖文学的中国人,不但语文教材体系无法将其绕开,历史也无法将其绕开。让学生知道莫言,了解莫言的作品正是语文教材理应承担的责任,所以莫言作品进语文教材体系将会是一种必然,至于何时入选,入选哪篇作品,则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
其次,语文教材承担多重任务,既要承担工具性“听说读写”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更有有人文性的“人格塑造”。 作为教材选文,肯定有着自身特殊的要求,我们回过头来看给莫言的颁奖词:“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极高的评价。而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说:“莫言的创作,一直坚持着从那个时代觉醒的人道意识、民间立场、悲天悯人的情怀。”人道意识、悲天悯人的情怀不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给学生的营养吗?
再次,诺贝尔效应借助强大的网络已经将莫言种到许多学生的心中,莫言获奖后作品被抢购一空便是明证,不管教材选不选,阅读莫言必将成为许多学生的选择。可以说,莫言作品进教材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如果说出版社在获奖之前没有能及时发现“金子”属于失误,那么发现之后能够及时编进进教材也不失为亡羊补牢式的补救,我以为不但不是跟风,反而表明了一种及时改革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