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金牌至上和状元情结

(2012-08-06 10:37:46)
标签:

杂谈

这几天奥运金牌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大小媒体的头条都和金牌有关,金牌榜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那位运动员获得了金牌,那可真叫“一举成名天下知”,鲜花和掌声,赞誉和奖励接蜂拥而至,而运动员一有失误,各种责难也是接踵而来。

在女子举重53公斤级比赛中,17岁的小将周俊,三次试举全部失败。有媒体以《女举霸主最耻辱一败》来报道事件:“中国女举,一支奥运会上令对手闻风丧胆的王者之师,却在729日这一天,遭遇了中国女举奥运史上耻辱性的一败!”

在伦敦奥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易思玲获得金牌后引发媒体追捧的狂潮,家人、亲戚、启蒙教练皆成公众人物。颁奖仪式一结束,易思玲立刻被记者们包围了起来,而站在一旁、取得铜牌的喻丹却似乎被忘掉。

竞技体育比赛是要“更高,更快,更强”,追求金牌本无错。但如果仅仅为金牌,把金牌作为运动会唯一目的,不惜丧失基本的立场和原则,把金牌当做政绩,一味“唯上”却有违体育精神,正如新华网撰文称“金牌至上”为“毒瘤”。

什么是体育精神,百度百科上这样解释:“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而《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的作者塞莫斯·古里奥尼斯则更认为它是一种教育,意味着弘扬美德、提高素质、改善社会。从对体育精神的解读来看,金牌只是体育比赛的副产品,绝不是体育的全部。

和金牌至上如出一脉的,就是中国人的状元情结。

状元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长达1300年的科举史,造就了中国人的状元情结。孟郊的《登科后》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就形象地描绘出状元及第后的得意情形。然而,如果说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崇拜状元属于正常的话,在今天仍旧要用状元来装点门面的话,只能显示思想的落伍与无知。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闹剧在如今却并不鲜见。前几日,恩施就上演了这样的一幕:4名身穿校服的小伙子合力扛起一块大幅“喜报”,一名胸戴大红花的男生穿过天窗站立在一辆黑色轿车中,紧随其后的是数十人组成的腰鼓队,闹市区行人纷纷驻足围观。昨日,一则“恩施状元游街”的微博引来众多网友围观。( 81楚天金报)

其实大家都明白,热炒状无非是显摆一下教育质量多么好,属于教育政绩而已。然而,人们也许忘记了,不管多么落后的教育,只要有考试,就会有状元,那么,对于“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状元充其量只是一块应试教育的“遮羞布”而已!

对于全民体质下降,金牌亦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