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吕建斌
吕建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25
  • 关注人气:8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道》里的为师之道

(2012-06-27 16:52:40)
标签:

杂谈

分类: 原创

《师道》里的为师之道

吕建斌

《师道》录入的这些文章是近几年许多教师对与课改的思考和思维的觉醒过程的真实记录。详细阅读,便能从这些老师的教育故事、感悟和反思中收获“为师之道”。

感悟师道,从说“不”开始。作为一名教师,努力工作固然重要,但清醒地工作更重要。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许多教师成为应试教育的推手,反过来又在抱怨着体制,能不能从说“不”开始?对自己说“不”,对不合理的现象说“不”?《教师,请说“不”》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得有公民意识、人格意识、质疑精神。《教室是个什么地方》一文的追问今天读来仍旧振聋发聩。这诸多反思正是教师思想的突围,一个没有思想的老师很难教出有思想的学生,同理,一个不能清醒地认识“教师”角色的老师也很难使真正的学习发生在课堂。

师道,实乃“学”之道。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卢梭的儿童本位再到杜威的“儿童中心说”,无非是向我们厘清一个事实,教育,必须回到“以人为本”上来。《师道》所选的大多数文章,就是站在“学”的立场上来阐述为师之道的,如《我们的“维生主义”》、《炫耀自己,还是“以生为本”》等文,这些文章不仅对“以生为本”进行了科学诠释,并辨析了操作的误区。《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就是基于对“教”中心的课堂反思而碰撞出来的智慧花火。这个“学道”,不仅仅包括如何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还包括如何定位教师自身的角色,做课堂上第51名学生,做终身学习者的问题。

师道,亦是“变”之道。当下教育存在不少“痼疾”,许多老师动辄口诛笔伐,而后自暴自弃,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但对教育有害,对自身的发展更是有害无益。林金炎的《不如从改变自己开始》告诉我们“只有自己改变了,你才有可能,也才有能力去改变你所要改变的东西。”是的,要影响别人,你先得改变自己,做一个积极的不满者,正如谢云老师的文章题目《努力营造局部的春天》,我们先营造“自己”的春天。

师道,体现在细节中。教育无大事,同样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处理问题的态度、方法,均会对学生发生影响。因而,真正的教育一定发生在细节当中。一个教师和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对比”,使用不当,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慎用对比》一文,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给读者阐释了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告诫老师们要明晰使用的动机与方法。这些来自于教育实践的文章,读来颇受启发。

全书的五个章节互相独立,又同为一体,阅读它们,便是在分享一段段教育智慧,解密为师之道,用编者的话说就是在“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师道——为师亦有道》教育发现丛书,山东文艺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