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于课外辅导的思维碎片
(2011-11-24 21:40:34)
标签:
校园 |
分类: 原创 |
关于课外辅导的思维碎片
吕建斌/文
课外辅导是赤裸裸经济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水平、辅导班的设施都成了商品。交钱,就可以参培,所以课外辅导更多的是教育的一种异化,比如有偿家教,一小时多少钱,明码标价,少一分钱,多一分钟都不行。教育早就变成一种经济行为。
家长和学生的功利需求导致自身变成了一块蛋糕。培训机构、学校、教师都瞅着这顿美餐,虎视眈眈。
课外辅导在中国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成为课外辅导的始作俑者。学而优则仕在中国是一种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灵魂、血液,就像今天人人唾弃当官的,但人人都趋之若鹜。
课外辅导在中国的潜在市场仍旧巨大,而且名目越来越多:奥数、英语、舞蹈、书画、钢琴等等。有什么样的高考科目,就会有什么样的辅导班,学生暂时成绩的提高会让家长更加迷信,不管过程,只求结果。
课外辅导在很多时候是“上错花桥嫁错郎”。所谓的特长不过是家长的一厢情愿,或许只起着“敲门砖”的作用,只要登上体制这条“客船”,就会扔掉手中的“旧船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一旦选错,就会扼杀学生的兴趣。所以可以断言,在今后若干年内,中国很难有“乔布斯”这样的人物出现。
课外辅导的主体不是恰恰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和家长。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家长要为孩子设计未来——不管是不是学生喜欢的未来,还有自己的面子;教师则为了金钱,在这个中间,没人会考虑到学生成人所必须的两个要素: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对减负令的误解成了课外辅导推手。什么是减负,是减掉学生不必要的、对学生成长无益的负担。而今减负成了许多教师进行有偿家教的现实借口,课上作业少,辅导少,因为课外还要“吃偏食”。再者,对学生在校时间的限制,也使得课外辅导大行其道。
课外辅导的“效益”使得许多学校、教师乐此不彼。工资收入和课外辅导的收入相比,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乐不思蜀”。
课外辅导使得社会公平问题凸显出来。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学生除了学校教育外很少有机会去参加课外辅导,而且许多留守儿童连完成义务教育也是问题。城市学生在享受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后又吃到偏食,在未来就业的竞争上,农村学生先天缺钙,这使得“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越来越大。
立足学生发展看,对课外辅导最好的解决之道是课改。用课改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学生的自我展示中获得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适当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当然,并非上课,而是按照学生的兴趣开展活动,让学校对学生更具吸引力。我们始终应该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获得终身的发展比谋取一个职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