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月读书札记(2016年4月)

(2016-05-05 17:39:02)
标签:

杂谈

分类: 国际关系评论
    外交评论  2016年第2期
    罗国强:南海仲裁案初步裁决评析
    看后挺长资四的。没有能力评价,但每个问题讲得都很清楚。最后提出由于中国不参加司法解决,所以做工作只能在法庭之外,甚至提出,若能在公约框架内阻止滥诉则好,不行就退约。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6年第3期
     肖河:霸权国与其他主要大国关系研究:以二战后历史为例
     题目可以改成二战后的霸权国与主要大国关系研究。该文在理论部分从政、经、安三方面把两者关系分类,按对等/追随、半追随的划分法从理论上可有12种类型,包括敌人、对手、联盟、接近、共同体等等。英、苏、日、德四国与美关系分别为英美:合伙人;苏美:敌人;日美:依附伙伴;德美:共同体(见表3)。有三个推论:大国在三领域都追随美国时,该关系最稳定;在两个领域不追随时,无法达到积极状态,如在安全领域追求对等,还有消极作用;经济半追随会导致双边摩擦。结论大概是霸权只可顺守、不可逆取。但这个经验只限于英美,所以有多大的普适性,不知。但对中国而言,中长期内比较谨慎的态度还是搞好中美关系。

    节大磊:约束盟国的逻辑与困境
    作者指出,从理论上说,约束盟国最好是战略安抚、战术施压,即我认同你的目标,但反对你的手段。但实践中这个很不好把握。美国约束以色列的成功和约束格鲁吉亚的失败证明了这一点。结论有几点:两者战略利益一致性会左右约束的成败;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传递很重要;领导人间的关系有一定影响。这几个结论吧,其实有点弱。

    陈拯:非盟与东盟干预规范演进比较分析
    研究的问题是非盟和东盟一开始都支持不干涉内政,但后非盟转而支持干涉内政,而东盟继续坚持不干涉。这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背景知识+关键经历的历史实践论解释法。简单地说就是在不同背景下,双方实践过程中出了一些关键的事(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反对越南入侵柬埔寨),解决这些事的时候形成了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在后来的实践中反复运用,从而强化了差别。直觉好像双方的国际环境还是有影响,比如大国在南非政权的态度不是分裂的,而在柬埔寨问题上是对立的,这个会不会对规范区别有影响?

    叶成城、唐世平:第一波半现代化之帝国的黄昏:法国与西班牙的改革之殇
    第一波半现代化指1700--1789年西欧国家的现代化。作者研究了两国在政治、经济和财政三方面改革的失败,得出了四个启示:改革的操作空间小,窗口期短,需要从统治集团内部获得新财源,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作者在分析过程中使用了因素+机制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那几个图中。我理解就是把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的组合导致了什么阶段性后果写清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