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读书札记(2014年2月1日-14日)
(2014-02-20 21:37: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国际关系评论 |
国际政治科学 2013年第4期
谢晓光、岳鹏:小国挑战大国的原因和策略
这文章写得不错。综合运用模型、统计和案例三种方式来验证其实算一个老问题。小国挑战大国的原因分为三类:利益价值度、大国是否使用武力和外援。弱国如敢挑战大国,一个前提是确保大国克制动武冲动。而大国使用武力的选择和逻辑,类似金融的期权交易。这个观点很新。比如,大国投资建军就是投入一笔权利金,便享有在特定时期进行战争的能力,但届时是否使用这个能力另说。总的来说,弱国如想战胜强国,可有两种策略:弱国目标收益≤强国动武成本(蚕食);弱国目标收益不变,迫使强国动武成本提高(越战)。外援也很重要,这个经统计分析后有显著性。
弱国挑战强国的策略模型更有新意。作者将模型的三个项分为某项利益对小国的价值度、对大国的舍弃度和外援。价值度和舍弃度均为五个等级,外援为六个等级。可得出公式:小国获胜可能性(P)=小国利益价值度(x)×大国利益舍弃度(y)+小国所获外援(a)。这一可能性的极值为P=5×5+5=30。在实际情况中,任一弱国挑战强国成功的可能性P为0-30区间的任意数。举例说,如果P>15,则可能性大于50%。p<15,则可能性小于50%。
邝云峰:美国的朝贡体系
这文章好懂好读,其实主要看一下几个表就行了。作者借用别人的成果,承认美国与一大帮国家形成了朝贡关系。比如西半球97%的国家都向美国进贡。表1总结了中美朝贡体系的特点,其实大部分差不多,形式不同实质同。然后逐个分析美式朝贡的特点,例外论、霸权等级、民主、礼仪,等等。表2是对朝贡国的打分,分越高关系越紧密。最紧密的是韩、澳、英。表3是中美朝贡体系的成就比较,时间啦、范围啦、政经军的损益啦,等等。
苗中泉:战略决策中的影响因素
领导者、官僚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发挥作用,在关键时刻领导人作用最大。案例是汉武帝反击匈奴。这文章中规中矩。
前一篇:本周个人动态(2月7日-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