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读书札记(11月21日-12月4日)
(2011-12-04 22:45: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与杂感 |
谢韬:从民调看中国的对美外交和中美关系
作者用盖洛普和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的民调数据分析美国人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看法。图1(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好感)有意思。从79-89年,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大起大落(89年事件只是一次起落,前面还有起落),而1990-2011年却很稳定。这个很怪。按理说,80年代是中美关系比较好的年代,两国共同对付苏联,属非条约盟友关系,但为什么起落很大呢?
董礼胜:中国学者对中欧关系的认识及影响因素--基于2010年中国人看欧盟调查的实证研究
和他与刘作奎在世经政上发的那篇属一个项目。看看就知道了。
作者认为,知识扩散和国家学习是国际权势变迁的根本原因。这原因稍平了点儿。知识扩散和国家学习会影响国家的实力,继续改变均势,这貌似不是个新解释。我倒认为,知识扩散和国家学习最多只能使后进国家赶得上并超不多先进国家,关键还得看创新能力。否则,你一赶上,人又创新了,你还是超不过去。
对法国在非洲军事基地调整那部分有兴趣的童鞋们可以看看,安全认知神马的不看也罢。
本期还有一个专辑:中南亚的战略考量
中南亚:中亚+南亚。宋德星、傅小强等人分别从地缘政治、能源政治、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角度阐述了相关问题。政策性较强的文章,有兴趣者可以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