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读书札记(3月21日-3月27日)
(2010-03-28 16:46: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与杂感 |
秦亚青主编:《观念、制度与政策--欧盟软权力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因课题研究需要,将该书借来一阅。看目录第二章为:软权力要素及其测量。新鲜!自学通师与在下2008年1月写出《中美软实力比较》那篇定量测量软实力的文章后,亚青师又领人出手测量欧盟的软实力了?翻毕全书,没找到一个测量数字,全是定性描述。这个,忽悠人吧?
《环球时报》
3月23日头版:中国就“贸易战”奉劝美国,美若挑战必将成大输家。问题是中美谁输得更多?如果美国输得多,那中国何乐而不为?俺是不是太现实主义了?第6版:德国外交政策网站刊文,要实施越南战略对抗中国。德国再干能拼过中国?就像中国再干能拼过德国对匈牙利的影响?第7版:美式游乐园密集落户亚洲。说这是文化渗透。这不对吧,人家是商业行为,与政府没关系。落户还不是你自愿的。评论版:北大国关与美国海军战争学院联合举办中美海上战略对话:中美海军要避免冲突。没看到特别出彩的观点。
3月24日头版:谷歌留后路退守香港。对咱普通用户似乎没损失,放心了。评论版:蔡鹏鸿揭开美“海峡阻滞战略”的用意,但缺乏深度评论。评论版还是应为评为主。贝淡宁说,儒家思想可弥补民主不足,也就是用贤能政治弥补民主政治。很有创意的想法,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知道谁是贤人。老贝等人说用考试,这不行吧。中国人最能考试了,考得好的很多不是贤人,比如秦桧同志。
3月25日头版:美媒狂言对中国断网一天。环时炒作太厉害了吧。第3版:印学者新书引发中印关系讨论。查尔斯.弗里曼说得真好:“印度人从一开始就把中国当做自己的对手,但中国人对印度最大的侮辱就是拒绝承认印度有资格成为自己的对手。这让印度很受刺激。”想想中美关系大概亦如此吧。评论版:杨雪冬说,现代化没法用数字量化。太绝对了!不用数字不行,只用数字也不行。郭亚东说,中国要敢于建设最强大的军队,这不仅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责任。俺虽然转业了,但仍然同意郭同志的说法。萨苏说,整治地沟油,不妨学学日本。去年访日十天,发现和食就不用什么油。第16版:加拿大用G20压中国,被讥讽为“蚊子想非礼大象”。非礼不至于,但嗡嗡地烦人再盯咱一下还是行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
3月25日第5版:访国关批判理论代表人物林克莱特。谈得太哲学化,俺看不懂,对批判理论有兴趣的值得一读。第13版:日本经济步履蹒跚。看完后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按单位人口算,是日本人的消费能力强还是美国人的消费能力强?似乎是美国人,但同为发达国家,为什么美国人消费能力更强呢?是日本人没什么可消费的?第14版:土耳其的军队与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情况介绍得很精炼得体。土耳其也挺怪,为什么近年来世俗主义拼不过伊斯兰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世俗国家成长的人,还真不太好理解这个?第15版: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说,国际关系研究要建立在多学科的知识基础上。以前没听说过该同志,也许政策圈有影响。尽管谈的是个学术问题,但谈得不太学术。苏长和:对内外政治的分离与金融危机的政治学反思。就是说,国内国际制度要改,但现在改革很困难。李巍:国际关系学走向终结。不用我再评论了。他博客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