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文化的复兴需要注重理论创新和制度设计

(2009-06-24 10:57:57)
标签:

宗教

儒家文化

中国

政治

文化

分类: 杂谈与杂感
  本文主要内容以《复兴儒家文化需要创新》为名发表在7月3日《环球时报》的评论版上。

  昨天因缘际会,在人民大学参加了一个名为“现代中国情境中的传统价值观:多学科的解读与构建”的演讨会,会上有幸见到几位当代儒家思想的坚守者、实践者、 研究者与传播者,包括蒋庆、杨汝清、康晓光、陈明、陈来。在当下儒学的政治和制度基础已经荡然无存的今天,还能有这些出于理想和信仰而坚守儒学的知识分 子,不能不让人感到敬佩。一天的会开下来,使我这个对儒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都只知皮毛的人对如何复兴和传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有 了两点想法,虽然这些想法可能仍然是肤浅的。
  一、儒家学说需要重大理论创新
  从春秋至晚清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儒家学说亦曾几起几 落,历经兴衰。每一次的“落”都是因为理论已经无法面对现实的危机,而每一次的“起”都是因为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从而能够更好地面对现实。所以,孟子之于 孔子是创新,荀子之于孟子是创新,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之于以孔孟曾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创新,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的理学相对于汉儒的谶讳之说是创新,王 阳明的心学相对于宋儒的理学是创新,戴震、段玉裁等清儒的朴学相对言心言性的宋明学是创新。晚清的康有为试图从公羊学入手创新儒学,但他那一套东西无力面 对西洋世界物质上与思想上的强势。民国以降的新儒家,包括梁漱溟、熊十力、杜维明等人虽然有所创新,但似乎在创新力度上仍然赶不上历史上的几次,它在理念 突破和逻辑自洽性上赶不上宋儒和明儒,在研究方法的更新上比不过清儒,在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更难以比肩西学,遑论超越了。在所以新儒家可能仍是儒学复兴过 程中的一次微小创新而非重大创新。
  当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坚守者、实践者、研究者与传播者,除了自己身体力行和呼吁他人身体力行外,还需要绞尽脑 汁地思考儒家理论的创新问题。蒋庆先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座房子,现在这座房子已经全面坍塌了,需要重新修建,这就需要很多人分工一直来修建,需要有设 计师、架子工、泥水工、电工、管道工、木工等各种人才,需要做很多不同的工作,但是,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就是必须先有图纸,必须先有制图的人。对于儒教 复兴的事业来说,我自己的任务就是‘制图’。”(康晓光:《当代中国大陆文化民族主义研究》,新加坡:八方文化,2008年版,第85页)他说的不错,问 题在于制一张什么样的图?如果只是把老祖宗的图纸拿来复印一下,那他只能给自己盖房子,最多还能给少数志同道合者盖房子,而不能给中国的人民大众盖房子。 也就是说,这场儒学复兴运动注定将是小众的,而非大众的。所以,蒋庆先生们必须创新出一张新图纸,才能把房子盖启蒙中国大地,甚至盖到海外去。
   每一次创新都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你要狠心去批判师长和前辈、痛心去放弃那些“鸡肋”,决心去吸收当下的新思想、新方法,苦心去探索新观念、新理论。弃也 难、扬也难,学问之难正在于此,更何况还是一门过去曾被弃之如敝履的学问。自汉以来,每一次儒学的复兴都很难由一个人和一代人完成,而需要集多人之力和数 代之功,才可能最后由某个极其幸运的人完成最后一击。新儒家开了个好头,但艰难的路还在后面。

  二、切忌把政治和社会问题理想化、道德化
   很多儒者有用道德来代替政治考量的倾向。比如,如何把天人合一观念与环保事业结合起来,一位儒家思想的力行者就说,我们儒者,以及经由我们培训出来人就 会很自然地把天人合一与环保结合起来,因为在儒家思想中,过度消耗资源以至于破坏环境违反儒家的道德伦理。因此,他的结论就是要把大家都培养成儒者。这种 想法不但在现在不切实际,即使在儒家思想兴盛的古代社会也不切实际,因为从古到今没有一个政府有能力把大众都培养成忠实的儒者。
  实际上,政治 和社会事务面对的是普罗大众,而不是少数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这就要求执政者更注重的是制度设计和手段运用,而不是道德说教。孟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 喻于利。”这句话是说,精英适用道德说教,而大众适用于利益诱导。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项具有崇高价值理性的事业要想得到大众的支持,都必须考虑工具理性 的设计和运用。说白了,就是政府要设计出一些制度和措施,既让老百姓尝到甜头,也让其有所约束,最后在利益的诱导下,不知不觉却又自觉自愿地达成道义上的 终极目标。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知识分子把政治事务泛道德化的倾向曾经造成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比如,汉代时举孝廉,结果孝子贤孙一大片; 魏晋时搞九品中正,结果催生出大批的伪君子;宋明后搞科举,结果大多数儒生只把儒学当作敲门砖。又比如,王安石这位大儒搞变法,在制度设计上一厢情愿又不 知变通,再加上用人不当,结果把好端端一个变法运动搞砸了不说,还造成北宋政坛的严重分裂,并成为日后北宋灭亡的远因之一。
  当下中国的政治、 经济和学术环境并不是一个特别适宜儒家思想复兴的环境(尽管这种环境在不断改善),在这种环境下,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在坚守信仰的同时,更需要思考如何把理 念与政治结合起来,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结合起来,把坚持原则与圆融变通结合起来,积点滴之功而成江海,聚跬步之距而致千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