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国大歌剧——阿莱维《犹太女》

(2017-09-25 02:55:21)
标签:

欧南

阿莱维

犹太女

法国大歌剧

分类: 音乐随笔
法国大歌剧——阿莱维《犹太女》

法国歌剧的兴起,主要依靠外来的作曲家。在大歌剧时代,促使这种歌剧繁荣的,仍然是凯鲁比尼、斯朋蒂尼、梅耶贝尔这些外来的作曲家。1828年,法国本土的作曲家奥柏写下了大歌剧的奠基之作《波尔蒂契的哑女》,奥柏一生共写作了歌剧45部。除了《波尔蒂奇的哑女》外,著名的歌剧还有《魔鬼兄弟》、《青铜马》等等。《波尔蒂契的哑女》是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但现在除了它的序曲外,已很少能看见它出现在当今的歌剧舞台上。这部歌剧由于其强烈的戏剧性曾让瓦格纳大为欣赏。1830年,这部歌剧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上演后,激起比利时公众强烈的爱国心,它推动了比利时人民起来反抗荷兰统治者的热情,并最终建立了独立的比利时政权,由此可见这部歌剧在当时的作用。

除了《波尔蒂契的哑女》,堪称大歌剧经典之作,至今仍在上演的,便是由法国本土作曲家阿莱维创作的五幕大歌剧《犹太女》。

阿莱维和很多作曲家一样,仅以一部歌剧而名垂青史,他和奥柏都是凯鲁比尼的学生,而有意思的是,他们师生三人都是“一招鲜吃遍天”的人物,虽然都写了众多的歌剧作品,却都只有一部流传至今。

阿莱维的名字现在已经不太重要了,但谈起法国大歌剧,阿莱维又是一个影子一般的人物,有些音乐史家对他闭口不谈,有些也只是一笔带过。显然,缺乏鲜明的个人特征,又不像奥柏那样,开时代之风气,使得阿莱维多少有些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尤其是进入到19世纪中后期以后,圣-桑、古诺、比才、马斯涅等人的出现,阿莱维就更显得似有似无了。和凯鲁比尼一样,阿莱维也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圣-桑、古诺、比才都是他的学生,而比才更是娶了他的女儿。所谓教出徒弟饿死师傅,阿莱维的名头早已被自己的几个徒弟所盖过。所幸的是,他至少还有一部《犹太女》 ,使他不至于被彻底遗忘。

阿莱维(17991863)最初在巴黎音乐学院师从凯鲁比尼,1819年,他以康塔塔《希腊女神赫梅尼》荣获罗马大奖,并以歌剧《克拉丽》开始崭露头角,但他真正成名的,便是与剧作家斯科里布合作的《犹太女》。阿莱维一生共创作过三十多部歌剧, 但没有一部能达到《犹太女》的水准。而除了歌剧创作外,阿莱维一生基本上是在巴黎音乐学学院任教,但据圣-桑回忆,阿莱维并不是一个好老师,他经常不来上课,使得圣-桑只能在图书馆里自学。

谈起法国大歌剧,我们有必要先来谈谈剧作家斯科里布。这个名字现在同样已不再重要,但在当时,他和莫扎特的合作者达·蓬特一样,都是炙手可热的歌剧剧本作家。有人甚至认为是斯科里布的剧本给梅耶贝尔、奥柏、阿莱维带来了创作灵感,并丰富了他们的创作。但也有不屑斯科里布的,乔治·桑掩饰不住对梅耶贝尔的欣赏,但认为斯科里布的诗蹩脚平庸,风格可笑。或许是乔治·桑或许忽略了一个事实,诗体化的剧本和真正供阅读的,带有文学性的诗歌是不一样的,有些看起来平庸的剧本,如雨果的一些戏剧,如果不是因为歌剧,早已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歌剧毕竟还是通俗的艺术,它需要的是简单生动的情节,简单易懂的歌词,强烈的戏剧冲突,永恒不变的爱情故事,和热烈奔放的调味品(音乐)。要知道,渴望一夜欢乐的观众是不会关心深刻的内容的,他们只需要口哨,眼泪和足够的八卦谈资。这点,斯科里布比任何人都明白,他雇佣写作班子,自己只要稍加调整,润色,便可以大把捞钱,青史留名——让它见鬼去吧!斯科里布是个名利双收的实用主义者,既是炙手可热的剧作家,又是令人羡慕的法兰西学院院士。

或许斯科里布的歌剧剧本写的实在太多,他长期统治者法国戏剧界的地位,在当时就被人讥讽为“对音乐家来说,请斯科里布写剧本,就像进商店买东西那么容易。”这种讥讽也是事实,斯科里布几乎和当时所有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合作过。其中为奥柏就写了38部歌剧剧本。而在18201830年间,有近百部斯科里布创作的戏剧在上演,这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的奇迹。而有如此之多的戏剧在上演,那么他的平庸,模式化、千篇一律也就不足为奇了。

平心而论,《犹太女》的剧本,的确写的够水准,可以说是通俗剧中不乏深刻和富有思想性的悲剧。而这个剧本阿莱维之所以能写出水准高超的歌剧,或许和阿莱维本身是犹太人是分不开的。

歌剧的年代设计在15世纪德国西部的康斯坦茨城。以康斯坦茨大公会议为背景,这个会议目的旨在纠集天主教各派势力,加紧镇压捷克的胡斯运动,并解决天主教会的大分裂等问题。由于宗教的原因极其复杂,我们只能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简单的介绍一下当时社会犹太人的处境。

犹太人在欧洲无立锥之地,这些都可以从宗教历史里面找到原因。且推动宗教反犹传播的人物中,马丁·路德是最重要的一位。

15368月,萨克森选帝侯发布命令,驱逐境内的全部犹太人。而在欧洲范围内,自13世纪末就开始出现了一个驱逐犹太人的浪潮,欧洲主要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及西班牙,都是由王国政府下令驱逐犹太人出境的。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国也出现了全面的驱逐和迫害犹太人的暗涌。马丁·路德曾经在《犹太人和他们的谎言》中写道,“这些犹太人是如此的绝望、邪恶、毒意和被魔鬼所占据,1400年来他们是我们的疟疾、鼠疫和所有的不行,而且还一直是。他们是真的魔鬼。”而出于仇恨、厌恶和敌对的态度,马丁·路德曾向执政当局提出了《七项计划》对待犹太人。

“第一、点燃他们的犹太教堂和学校,所有无法烧的东西都埋到地下,这样从此无人可以再看到它的一砖一瓦。第二、同样破坏和摧毁他们的住房,因为他们在他们的住房里做与他们的学校里同样的事。第三、没收所有他们的书和经书,因为在这些书里他们传播偶像崇拜、谎言、诅咒和对神的诽谤。第四、禁止他们的拉比教书。第五、不向犹太人提供保护,不许他们使用街道。第六、禁止他们放高利贷,没收他们的钱币和金银。第七、给年轻和健壮的犹太镰刀、斧头、铲子、纺织机,让他们用自己的汗水赚他们的面包。”

西方在艺术作品中反犹的描写,最著名的莫过于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将犹太商人夏洛克刻画成是一个放高利贷,一毛不拔,毫无同情心的恶棍,这也集中表明了历史上的欧洲人曾经普遍对犹太人敌视的态度。

《犹太女》的故事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作为被侮辱,被损害的犹太人,其社会地位和处境都极为悲惨。故事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由犹太金饰匠埃莱沙和其女儿拉歇尔。埃莱沙是个信仰坚定的人,他拒绝天主教徒命令他们关闭作坊,停止营业的要求。为此,他不惜被迫害。另一条是莱奥波德王子因为爱上了拉歇尔,为了接近心上人,不惜装扮成学徒工在埃莱沙的铺子里帮工,在事情败露后,直接导致了这对犹太父女的悲剧。

从剧情来看,埃莱沙是个信仰坚定,富有正义感,慈悲仁慈的犹太人。但由于长期被迫害,心灵多少已经有些扭曲,这使他宁死也不愿皈依天主教,在他身上其实也有《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那种强烈,阴暗的报复心理。而他的女儿拉歇尔事实上是他的养女,是他当年从现在的红衣主教失火的房屋中救出来的,他把拉歇尔也培养成了一个坚定的犹太教徒。在执行死亡仪式前,埃莱沙暗示红衣主教布洛格尼,他的女儿还在人间,但拒绝透露半点信息,只到死亡仪式执行时,等拉歇尔跳入油锅后,埃莱沙才告诉布洛格尼,这就是你的女儿。

这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报复,是一种绝望的抗争,为此埃莱沙不惜牺牲心爱的养女。在第四幕中,埃莱莎沙唱的一首全剧中最哀伤,痛苦的咏叹调表明了他此时矛盾,痛苦的心理煎熬。但是一种什么样的仇恨能让人作出如此惨痛的决定,其理由便是信仰,是我们,至少是我很难理解,也恐惧理解的信仰。如果埃莱沙遵照红衣主教的条件,放弃犹太教,改信天主教,他不但可以拯救他们父女俩,甚至由于养女的关系,他们从此以后可以过上平静安宁的生活。至少埃莱沙自己可以选择死亡,而让拉歇尔活下来。但埃莱沙却用信仰,这种狂暴的力量,拒绝了苟且,他的报复有着强烈的内心驱动,但也过于狰狞——这是全剧中最让人绝望,不寒而栗的场景。而在某种程度上,深受迫害的埃莱沙也无视一个生命无辜的陨落,这是一种可怕的,非理性的报复,其所有的动机都是源于——恨!那种刻骨铭心的恨!

这部歌剧有人觉得尚没达到罗西尼《威廉·退尔》的水准,我个人却不以为然。《犹太女》在音乐上的确没有《威廉·退尔》那种田园牧歌风格和雄阔壮丽的英雄气概,而在剧情上,《犹太女》更像是一部心理剧,其表现的人物内心层次,比《威廉·退尔》那种单纯的反抗暴政的英雄主义题材要丰富的多。如果说《威廉·退尔》更容易让人满足感官效果的话,《犹太女》则让人回味。何况《犹太女》的音乐并不逊色,剧中的重唱、合唱大多旋律优美,清新动人。管弦乐队所表达的天主教和犹太教相互对立的那种紧张度,以及人物情绪,都相当的出色。而在法国大歌剧时代,阿莱维的这部歌剧事实上已经超过了同时代的作曲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