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莎士比亚与歌剧——托玛《哈姆雷特》

(2016-12-14 22:01:34)
标签:

欧南

歌剧

哈姆雷特

托玛

分类: 音乐随笔
莎士比亚与歌剧——托玛《哈姆雷特》

如果你熟悉法国音乐和歌剧的话,大概会同意司汤达的感受。司汤达喜欢十八世纪的音乐,这种对上个世纪的敬意,来自于对现实的不满。在歌剧上,司汤达虽然和卢梭,狄德罗处于两个时代,但观点却是一致的。他们都拥护意大利歌剧,不喜欢法国歌剧。司汤达讨厌法国的浪漫音调,讨厌巴黎的音乐风气,甚至在看歌剧时,中途便愤然离开剧院,忍不住大叫“下流,下流”。

的确,法国歌剧在轻歌曼舞,柔媚抒情的基调下,受德国的影响太深。而司汤达所反对的,或许会令我们惊讶,他反对法国歌剧太注重学识性,为了学识而放弃旋律,注重和声,这恰恰是很多人欣赏法国歌剧的直观感受。法国歌剧往往有着轻盈、优雅、浪漫的乐队写作,在这方面,法国超过只是起到简单伴奏作用的意大利歌剧,但歌唱部分常常让人觉得啰嗦平庸,反复的平铺直叙的大段抒情,既缺乏优美的旋律,没有高潮、力度的强烈对比,听久了让人打哈欠,昏昏欲睡。法国的歌剧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并不多,除了比才的《卡门》、古诺的《浮士德》、圣-桑的《参孙与达丽拉》、奥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马斯涅的《维特》等少数几部外,绝大多数可有可无,让人感觉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或许正是法国歌剧的尴尬。

法国的管弦乐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我个人非常欣赏法国音乐灵巧、细腻的配器。但在声乐领域,除了歌剧,法国的艺术歌曲同样让人沮丧,他们似乎不太喜欢像舒伯特那样的自然、优美的讴歌,而更喜欢文艺腔的拿捏抒情!

啰嗦几句是为了表达对托玛的歌剧《哈姆雷特》的感受。法国歌剧很少能让我静下心来欣赏,它似乎太像一件华丽的大氅,表面光彩夺目,内容却是稀松平常。法国人似乎很少能写一段能让人热血沸腾的咏叹调。比如说同样的一部通俗的《曼侬》,普契尼的一曲咏叹调“从没见过如此美人”,就可以甩出马斯涅几条大街。无可遏止的激情是意大利歌剧的生命,而法国歌剧缺少的正是这种血液里渗透出来的,狂放的爱的感觉。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无需介绍,它在戏剧史上的地位可比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可以说的一部“烂透了”的经典名作。在音乐作品,李斯特、柴科夫斯基等人都为此写过器乐作品。而狂热的喜爱莎士比亚的柏辽兹,在看了她未来的妻子,英国演员哈里特·史蜜森在巴黎演的奥菲利娅和朱丽叶后,曾经打算写歌剧《哈姆雷特》,并向剧作家雷翁·德·维利征求剧本,虽然最终柏辽兹虽然放弃了歌剧的写作,但写了《哈姆雷特的葬礼进行曲》,和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显然,作为歌剧来说,《哈姆雷特》是个难啃的骨头,因为原著早已深入人心,写的好,可以青史留名;写的不好,或许一败涂地。柏辽兹不像一般通常的作曲家,他并不为娱乐写作。但次一等的作曲家就没有那么多顾忌了。罗西尼可以把《奥塞罗》写成一部市井歌剧,古诺也把《浮士德》完全通俗化了,托玛也一样。从歌剧剧本的改编角度来看,托玛的《哈姆雷特》同样是一部背离原著的通俗歌剧,它只有《哈姆雷特》的形,而没有哈姆雷特的魂。

托玛是谁?国内的音乐爱好者估计大多都不熟悉,即使知道他名字,大多也只知他的歌剧名作《迷娘》。迷娘是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生时代》中的少女,她是浪漫主义的心目中完美的少女形象。歌德曾经写有著名的诗歌《迷娘》这首著名的诗歌被人谱写了不下数百次,足见在浪漫主义作曲家中的影响,托马的这部歌剧中也为这首诗歌写了一首抒情的咏叹调。《迷娘》现在似乎已经失去了她对一个时代所具有的影响力,这是浪漫主义运动中最值得令人关心的现象,当然随着理想时代的过去,迷娘也变成了一个幽灵式人物,她会使人们偶然想起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美好的年代。

和很多凭一部歌剧出名的作曲家一样,托玛也是音乐史上可有可无的名字,音乐史有关他的介绍几乎找不到,只是在专门的歌剧书中,他的《迷娘》才为他引得一丝声誉。而除了这部歌剧外,《哈姆雷特》也是托玛的名作,在当年上演时也获得成功。虽然这部歌剧现在偶然也会上演,但论名气和《迷娘》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19世纪法国歌剧的历史上,可以分两个时期,一是19世纪30年代左右,那是大歌剧的黄金年代。出现了奥伯的《波蒂奇的哑女》、迈耶贝尔的《恶魔罗伯》、《胡格诺教徒》、阿列维的《犹太女》等,这些歌剧奠定了法国大歌剧的基础,即辉煌壮丽的场面和豪华奢侈的舞台布景为一体的风格。从观念上来说,法国的歌剧充满着豪华大都市特有的内容浅显,浮夸华丽的的作风。所以,法国歌剧虽然在当时盛极一时,但经过了百年的沉淀之后,逐渐被淘汰,至少已经不是现代歌剧舞台上的主流歌剧了。法国歌剧的第二时期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古诺的《示巴女王》、柏辽兹的《特洛伊人》、迈耶贝尔的《非洲女》。而首演于1868年的托玛的《哈姆雷特》是大歌剧最后的一丝余韵,可以说是收官之作。

托玛生于1811年,在巴黎音乐学院期间师从勒絮尔(他写过歌剧《保尔和微吉尼》、《洞穴》等),他也是柏辽兹的老师。在托玛成长期间,正值大歌剧风靡巴黎,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托玛的创作。1832年,托玛获得“罗马大奖”,随后写过多部舞台作品,这些作品被当时的音乐学家弗朗索瓦·费蒂斯评为:“适合于早餐、午餐和下午茶的冰激凌。”这个评论虽然有些刻薄,但说出了托玛音乐的实质,曲调抒情优美,但缺乏个性。托玛的创作并不多,1871年后,托玛开始担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而忙于教学。托玛的歌剧或许在音乐上并不太吸引人,但在商业上,他无疑是成功的,这点类似于马斯涅,他们都是为满足市场需要而写作的,不像天真,激情的柏辽兹,为理想而创作音乐。

和《迷娘》一样,《哈姆雷特》的编剧也是巴比埃和卡雷。他们是19世纪巴黎活跃的舞台剧作家,很多歌剧作曲家如迈耶贝尔、古诺、奥芬巴赫、比才等都曾经约请他们编写歌剧剧本。

但《哈姆雷特》的改编并不高明,这或许也是参照了托玛的意见吧,因为托玛本身只是想写一部通俗,好听的歌剧。如果深刻的话,上座率是无法保证的,柏辽兹不就是这样吗?他的歌剧常常都得不到上演的机会。

剧本可以说完全不是莎士比亚原著的模样了,剧情在原作的基础上,删除、改编的相当多,编剧抽调了许多旁枝末节的剧情,只是遴选了戏剧中的主要情节。而在剧情的安排上,相当于打乱原作的顺序,重新洗牌一样。和罗西尼的《奥塞罗》、古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改编过的《哈姆雷特》也把原作中,人心的复杂、犹豫、深刻降低为通俗的复仇剧了。这对严肃的观众来说,或许会皱眉头。但对只是满足于一夜之欢的大众来说,正如伏尔泰所言——听歌剧只是为了消化晚餐的肠胃。

歌剧《哈姆雷特》分五幕。第一幕用母亲和叔叔的婚礼。替代了原作中哈姆雷特看见父亲鬼魂的场面,而哈姆雷特著名的独白出现在第三幕,奥菲利娅发疯自杀的情景在第四幕,托玛用整整一幕来表现奥菲利娅自杀时凄惨的场面。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商业策略,而强化奥菲利娅,其目的无非是让观众一掬同情之泪。果然,从整部歌剧来说,第四幕奥菲利娅的死是最具震撼力的,她甚至可以让人忽视歌剧整体上的平庸。而从戏份上来说,奥菲利娅的戏份甚至比主角哈姆雷特还要多。有意思的是,剧中将奥菲利娅的父亲,那个饶舌的弄臣波洛涅斯改成了叔叔弑兄的参与者,这无形中使哈姆雷特遗弃奥菲利娅变得更为合理,虽然歌剧中的哈姆雷特对此事蒙在鼓里,并不知晓,但观众却是知道的,这完全是通俗剧的玩法,完全削弱了原作中的悲剧意义。更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在歌剧的最后,哈姆雷特终于杀死了叔叔,当上了国王。

歌剧的剧本对我来说,一无是处。哈姆雷特的悲剧是犹豫、是信仰和知识分子身份所造成的一种人格矛盾,而缺少这种深刻的人物心理刻画,这部戏剧也称不上伟大。哈姆雷特既渴望行动,但又不想违背信仰,他本来可以在叔叔祈祷时,一剑刺死他,为父报仇,但思想的犹豫,使他放弃了唯一的机会。而哈姆雷特最后杀死叔叔,自己中毒而死,正是他性格的矛盾造成的悲剧,如今把他改编成复仇成功,当上了国王,无疑是把珍珠变成了玻璃弹珠,成了一部平庸的通俗剧。

这部歌剧的整体虽然显得平庸,但并非一无是处,否则它不可能流传下来。剧中的管弦乐的确非常抒情,优美,只是缺乏强烈的戏剧冲突,整部歌剧的音乐都是在平稳中展开,没有冲突,也没有高潮,听了让人昏昏欲睡。而唯一可圈可点的是第四幕奥菲利娅发疯时唱的咏叹调“疯之歌”,它堪比多尼采蒂的歌剧《拉美摩尔的露琪雅》中,露琪雅发疯时的唱段。这也是花腔女高音的杰作,难度非常大,是典型的法国歌剧的风格,让人想起德里布的歌剧《拉克美》中的“印度银铃之歌”,细腻灵巧,注重声线的表达。风格华丽,像丝绸一样顺滑,轻盈的咏叹调是法国歌剧的趣味,这也许和法国的美食一样,对色彩声色的追求,胜于内容的表达。

《哈姆雷特》至今还在上演,尤其对花腔女高音来说,凄美的奥菲利娅的角色正是她们展示花腔技巧的最好手段,琼·萨瑟兰,当今法国的歌剧名伶娜达丽·德赛都演过这部歌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