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上第一种便宜人——林和靖

(2015-05-26 11:32:15)
标签:

欧南

林和靖

分类: 随笔杂文

http://s6/mw690/001LPZ7dgy6Sz6qyYmxf5&690

    中国的隐士文化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但多少都带有些政治说教的意味,尤其像不愿做官,被晋文公放火烧死的介子推,更是有些让人难以咀嚼了。好在历史本来就在可信不可信之间,愿意相信的,誓志守节,效仿先贤,也没什么不好!至少比奸佞贪赃的小人强多了吧!

 

隐士既然成了一种文化,更有庄子挥舞大旗坐守鼓吹,渐渐地成了士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不过从隐士文化延续几千年来盛行不衰,一方面可以看出政治文化的黑暗。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化心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达毕竟少数,穷是沉默的大多数。士人不得志,隐其实成了一种心理补偿,谁不想被人视为高人呢?所以,从古至今,隐士不计其数,但以隐士博得大名,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可以列举三人,东晋的陶渊明,北宋的林和靖和明朝的陈继儒。

 

陶渊明可以被视为“隐圣”,让人敬仰,后人对他几乎没有微词。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不装,真正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高洁品性。而林和靖和陈继儒则显得有些做派了,得便宜卖乖。陈继儒在当时就被人讥笑“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说他标榜清高,却一直和王公贵族来往,但陈继儒自己说过“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这的确是一句有气概的话,也说明了陈继儒的见解比一般的陋儒措大强的多。我们有一种固定的文化思维,觉得隐士应该断绝尘缘,尤其不该和富贵人往来。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和陈继儒相类似的就是北宋隐士林逋。林逋生前就以隐士出名,这和他的名头有关。林和靖约40岁左右,隐居杭州孤山,以种梅养鹤为乐,20年没有进过城市,俨然是翩然一神仙,羡煞旁人。但和陶渊明相比,他的隐士做的实在是让人羡慕。在活着的时候,宋真宗就赐他“和靖处士“,死后宋仁宗又赐谥”和靖先生“,后人习惯以林和靖称之。可谓生前潇洒,死后荣耀,这种隐士,大概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

 

因为境遇实在太好,名气也大,自然也会引来不满,袁中郎曾不无妒意的说:“孤山处士,妻梅子鹤,是世间第一种便宜人。我辈只为有了妻子,便惹许多闲事。撇之不得,傍之可厌,如衣败絮行荆棘中,步步牵挂。”袁中郎的脾气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现在看陶渊明的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落魄到了只能死后回报一顿饭的恩德,让人唏嘘不已。而类似这种穷酸的诗歌,在林和靖那里是根本看不到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林和靖的名句,清雅脱俗,的确写的好,但如果没有舒心的境遇,这种诗是写不出来的。

 

这两句诗当时就被人称颂,或许是名气太大,难怪同时代的诗人王淇会在诗中说:“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欧阳修也极为赞赏,但黄庭坚似有不满,觉得林和靖的“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离落忽横枝”更好,并说,文章大概亦如女色,好恶止系于人。

 

孤山当时还是杭州城外,去过的人都知道,是西湖中的孤岛,风景绝佳,而林和靖在山上种梅养鹤,日子过的洒脱自如,偶然划舟出去,一旦有客人来,童子就会将鹤放出去,林和靖一看见鹤在空中盘旋,就知道有客来了,即刻返舟归巢,此等高级隐士,还求什么呢?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如果隐士都有这种待遇,恐怕休官的人不会少。林和靖的诗炼句精致工稳,孤峭澄淡,这和他实际的生活有关,作诗要有闲工夫,也得有财力支撑。史载,宋真宗闻其名,屡赐粟帛。即使他死后,宋仁宗还赐给他家属米五十石,帛五十匹。

 

林和靖其实是命好,平心而论,隐居是他性格问题,他曾在诗中抱怨“直语时多忌,幽怀俗不分”似乎已经看透了世人贤愚不分。当然,在精神上,我们不能贬低他的境界,他的确超过一般俗子,只是他生活,经济两手都硬,所以能全身而退。临终时,有诗赞颂自己: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头秋色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牛吗!得了官家好处,也不鸟官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