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曾经都是
年轻、勇敢无畏的人
——普卢塔克
这是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中面对残老军人院而发出的感叹。而此时,这个年老的智者面对的是和他一样风烛残年的老人,似乎没有比这样的诗句更能触动他的灵魂,华伦夫人的身影已经变成一个遥远的回忆,而一个已经在依靠回忆生活的老人,没有比往昔的一个温婉的夫人更能使他感到单调的生活中一丝仅有的甜蜜。
也是在十多年前,买了一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译丛》,其中就有这本薄薄的小书,这本书曾经陪伴我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间。那时我是一个卢梭迷,几乎看过当时所有在国内出版过的卢梭的著作,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本薄薄的小书。作为启蒙时代最具鼓动性的思想家来说,这本书反映了卢梭内心真实的状态。早年荣耀已经化为灰烬,卢梭被一种命运重新逼入寂寞的生活中,他开始重新进行思考,并在内心深处强烈的感受到:“我天生就不是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在这里,我永运也达不到我心灵所要求的那种境地。”
卢梭是一个平民思想家的典范,这个瑞士钟表匠的儿子以他的天才不但照亮了一个的灰暗时代,也使得全世界的平民知识分子从他的思想中感受到自由的光芒。启蒙时代的欧洲,知识分子开始重新认识理性和人的自由的关系,而卢梭相较于“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家来说,他的思想更具有一种自然的气息。他的思想不是那种自上而下的、贵族式的、傲慢的训诫,他没有伏尔泰式的尖刻和孟德斯鸠那种职业的学究气,卢梭的思想是自然形成的,是在大自然中被沐浴的结果。
这本薄薄的散文记录了他晚年的岁月,这里的叙述仍然是诗意的,从卢梭的行文中我们看到一个逐渐衰老的生命既有失败的痛苦也有回忆的甜蜜。命运仅仅是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却丝毫没有改变一个敏感的生命对于自然沉思的热情。
“我学会了毫无怨言地面对现实,力图一如既往地热爱那万千的事物,而当他们相继把我抛弃,直到我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举目无亲时,我最后又恢复了自身的平衡。因为,既然我不再依恋任何别的东西,我就依靠我自己”。
我们可以发现卢梭之所以能够保持这种相对良好的自我状态,并不在于他对打击、排挤他的人的鄙视,而在于一个思想家内心的某种高傲和丰富。对于一个能完全依靠心灵生活的人来说,他是难以被人真正打败的:“对于一个善于理解幸福的人,旁人无论如何也不能使他真正潦倒。……我感到自己高出他们许多,所以我对他们恨不起来,他们至多能够引起我的鄙夷之情,但绝不会引起我的仇恨”。
卢梭是个容易感动的人,这就决定了他在心里防线上的脆弱,他在《忏悔录》及《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中多次充满感情地描述了他对华伦夫人的感情,甚至像个孩子一样。这种对母性的渴望,多少是出于卢梭本身的不幸。卢梭虽是启蒙时代的风云人物,但内心深处同样感到孤独,思想无法真正帮助一个人摆脱困境,而女性的温柔和自然的美景也许才能使他感到生活中短暂的快乐。
时隔多年我才开始谅解卢梭将自己五个孩子送到育婴堂的理由。人们受制于道德世界的约束,这使得谴责这种行为毋须需要多少理由。卢梭事实上一直在逃避这种责任,他的妻子和华伦夫人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而最可怕的是,一方面卢梭是个整天沉湎在思想中的人,但他又不像康德那种可以陶醉在理性世界中寻求欢乐的人。相比康德的理性,卢梭更像是一个大地的孩子,他是个有着自然色彩的思想家,自身也带着自然的烙印,这使他无法避免被情欲的折磨。
卢梭的不幸是因为他既是个思想家又没有足够的财富来维持某种贵族式的高傲,在一个不平等的世界里,平民思想家多少是不幸的,只有自然能够拥抱他的情怀并为我们带来一本亲切的书。
200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