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翁德里希和《美丽的磨坊女》

(2010-04-07 19:44:11)
标签:

欧南

翁德里希

声乐

德奥艺术歌曲

杂谈

分类: 歌剧笔记

翁德里希和《美丽的磨坊女》

    《美丽的磨坊女》是舒伯特最充满浪漫气息的声乐套曲,它取材于德国诗人缪勒的诗歌,共有
20首歌曲组成,创作于1823年。当时,舒伯特创作的一系列歌剧都宣告失败,原因可能是意大利的歌剧风靡欧洲的缘故,但这仅仅是外在原因。德国的歌剧向来无法和意大利歌剧抗衡,就算是莫扎特风行一时的歌剧作品大多也是意大利风格的喜歌剧作品。而韦伯杰出的德国民族歌剧《自由射手》也终究无法像意大利歌剧那样通俗、灵巧而让世俗喜爱。

 

也许,德奥民族天生好思辩的性格无法在通俗的歌剧领域中有更大的作为。瓦格纳在当时还是个在“擦鼻涕”的小孩,“拜鲁伊特”的“神话”还只是一个遥远无期的梦想。

 

歌剧的失败对舒伯特这样一个天才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正如歌剧的失败使得亨德尔在清唱剧领域中开辟出一块天地一样,天才总能找到合适自己的领域。这个无与伦比的青年开始在另外一个体裁中,显示出他不朽的才能,这就是《美丽的磨坊女》。与其说是舒伯特明智地转向了一个新的体裁来实现他的音乐理想,还不如说是缪勒的诗歌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欲望。舒伯特是属于那种灵感型,爆发型的天才,不是那种逻辑性、综合能力很强的作曲家,在气质上他和勃拉姆斯,瓦格纳等是两路人。他的灵感来得快,且时时散发着天才式的乐思和光芒,作曲也是一气呵成,极少有深思熟虑的痕迹。所以,他的大型作品经常有着罗嗦和结构不清晰的毛病,舒曼就曾经说过舒伯特的音乐像天堂一样长,批评中还带有赞美,足见舒伯特的天才有多足。

 

《美丽的磨坊女》是一部有着纯真气息的浪漫主义作品,它无以伦比的激情显示了一种诗意的流浪和纯真的痛苦,这不仅是早期浪漫主义艺术最令人赞赏的地方,也显示了那种“牧歌”式的田园情趣对这一代艺术家心理上深刻的影响。

 

乔治·桑在小说《康素爱萝》中曾描写过少年海顿的那一段无忧无虑的流浪的生活,但她并没有使这种流浪生活赋予一层悲苦的色彩,浪漫主义不可救药的对自然、自由的热爱,使得“流浪”的生活变得像诗一样完美,使人神往。

 

舒伯特本来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诗歌和音乐几乎成了他活着的唯一的目的,他是一个理想的“感伤者”,这种感伤也许不仅仅是贫穷和失恋的痛苦,而是一种“纯粹”——为“纯粹”而忧伤,就像一个孤独的少年在落日的余辉中禁不住莫名的伤感一样,自然赋予人一种天然的感受能力,而敏感的艺术家常常会被自己丰富的感受所击垮。使得浪漫主义时代的艺术家不免都有些“自恋”的倾向。

 

《美丽的磨坊女》便是这种纯粹的、美丽的痛苦。这是一个为理想而逃离,为爱而痛苦的故事,带着少年的懵懂和憧憬。音乐舒展流畅,像清晨的甘露一样清新自然,不像舒伯特晚年的《冬之旅》那样,残余的幻想已经变得凄凉,绝望,像大地上孤独飘零的挽歌。

 

《美丽的磨坊女》有很多的录音版本,大家熟悉的就有菲舍尔·狄斯考、皮尔斯、彼得·斯莱尔等人的版本。但我最喜欢的却是是德国男高音翁德里希的演唱版本。

 

我感觉翁德里希的声音在气质上更接近原作的意境,翁德里希的音色极其清澈和透明,这对演绎具有少年色彩的,感伤性的浪漫主义音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美丽的磨坊女》本来就隐含着一种无忧无虑的,单纯的快乐和忧伤,它是凄美的,然而并不绝望。他的音乐有一种自恋色彩的对流浪生活的迷恋,有一种“傻乎乎”的憧憬。幻想流浪的少年是不成熟的,他追求生活的诗意,但结果终究迎来的是失望和痛苦。

 

翁德里希那种“抒情小男高“的嗓音恰恰能表现这种诗性的“煎熬”,而菲舍尔·狄斯考不免太凝重,他演唱的《冬之旅》无出其右,第一首就已经能使人感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压抑和灰暗的情绪。

 

《美丽的磨坊女》是早期浪漫主义对自然,对生命的一种非常诗意化的感受方式,它没有后世的作品有着那么多反抗社会,剖析命运、诅咒命运的色彩,这种气质在舒曼的歌曲中还有所体现,而到了勃拉姆斯和马勒那里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的作曲手法虽然更为丰富,但是已经失去了舒伯特的那种“纯真”的气息。

 

音乐的丰富性其实还是心灵上的,旺德里希作为一个杰出的声乐家,像舒伯特一样也是彗星掠空般的人物,死时年仅三十六岁,但他作为当代最杰出的抒情男高音也许和舒伯特一样生来就是为了歌唱的,我感觉他的气质非常接近那种纯真的理想主义,而他过早的死亡也仿佛隐含着现实命运的悲哀。对一个不会选择生活方向的人来说,生命过长是可悲的,浪漫主义时代许多杰出的天才都很早就已离开了人世,这仿佛是天意一样令人困惑。对过于现实的人来说,类似《美丽的磨坊女》似的纯真也许难以打动他们的心灵,人类仿佛天生就需要去奋斗,去追求虚幻的理想,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优雅又感伤,他们对美好的事务倾注毕生的心血,自己却如出蛹的蝴蝶一样,还不及享受生命的馈赠,便已零落成泥,结束了短暂,美丽,自由的一生。

 

奥地利音乐评论家卡尔·吕伯尔在评论翁德里希演唱的《美丽的磨坊女》时曾说:“人们听到翁德里希演唱的舒伯特的歌曲,没有听到他提高速度,他的演唱技巧方面没有遇到困难,没有任何不美的音,人们毫无保留地对此表示惊叹。每一个音乐迷在聆听翁德里希演唱的《美丽的磨坊女》时,内心都是感动的。”

 

“没有任何不美的音。”是对翁德里希音色最恰当的描述,这种无与伦比的音色之美,或许不能代表一种艺术风格,却是与生俱来的风范。恰如被维纳斯迷恋的阿多尼斯之美,风神俊郎,这是自然的恩赐。

 

生命的长短毫无意义,翁德里希能唱出人间最美妙的声音,但终究会被美丽所吞没,就像奥菲欧一样,他的歌声能感动冥王,但无法使心爱的妻子尤里西斯回到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理查三世
后一篇:一休和尚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