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的变奏

(2009-12-12 02:25:05)
标签:

欧南

埃莱娜·格里莫

杂谈

分类: 音乐随笔

生命的变奏

 

    如果讲故事的人要想吸引人们的关注,那么,首先她的故事必须与众不同。这还是一个方面,而最主要的,还在于作者如何去说这个故事。有时,说故事的人比故事的本身还要重要。名人的人生往往比较精彩,这在于他们的经历比常人更为丰富的原因。但名人故事说的好的却并不多,好的故事不是“抖料”,不是贩卖隐私,更不是把肉麻当有趣,而是通过故事让人们认识一个人,一种精神,一种与众不同的生命的经验。这或许是自传最有价值的地方。而我们所说的特殊性也正是这样,否则,无疑是唠叨。

 

    一个小女孩的故事或许并不一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因为她往往缺乏故事必须承载的丰富的内涵。少女无法拥有成人的经验,更缺乏成人比较成熟的世界观和对事务深刻的洞悉能力,但少女却有她独特的方面,即单纯、不圆滑,她们没有成人的世故,也没有成人通常所有的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矛盾的心态。比如,至今仍是畅销不衰的《安妮日记》,它如一块清澈的镜子一样,不但吸引了无数同龄人的视线,也吸引了一大批成年读者。安妮的单纯更是衬托出法西斯的残暴和野蛮,这是一部比那些深刻的回忆录更有价值的著作,它唤醒了我们每一个人身上人性的善。在一个黑暗的时代,有什么能比孩子眼中的纯真更吸引人的呢?

 

    安妮是一个黑暗时代的不幸的孩子,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记者,但不幸的是,她的梦想只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化为灰烬。生不逢时的安妮所面临的不幸的遭遇,在现在这个时代已是烟消云散。而现在的青年,他们所处于的已是一个日益商业化的时代,一个抹杀个性的时代。现在的青年所要面临的不是梦想的危机,而是如何在无个性的时代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既能成为一个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人,又保持自己的个性不在茫茫的人海中被无情的淹没。

 

    我们现在似乎更愿意把那些与众不同的人称为“另类”,这不能不说是这个时代的不幸。人既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么,她必将有成为她自己的愿望,而不是趋从大众的价值标准,在大众中消失自己。

 

    埃莱娜·格里莫是法国一个美丽的女钢琴家,生于法国南部美丽的城市普罗旺斯。对于我们来说,普罗旺斯或许只是在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中听过乔治·亚芒唱过的那首著名的男中音咏叹调《我的家在美丽的普罗旺斯》。也知道画家凡高曾经在普罗旺斯的阿尔疯狂的做过画,而画家塞尚正是出生在普罗旺斯。普罗旺斯的阳光、艺术家和古罗马的遗迹使得这座城市闻名遐尔,而温润、热情的葡萄酒更是助长了这里的激情。这是一块流淌着艺术、个性的浓烈地方,而埃莱娜似乎注定要使这种普罗旺斯独立的艺术家的传统保持下去。

 

    埃莱娜从小就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与其说她“另类”,还不如说她从小就是一个有着独立个性的人,这种独立,使得埃莱娜甚至变得有些古怪。在很小的时候,老师让所有的小朋友画饲养场的母鸡,而埃莱娜却是画了一幅铁栅栏,她在学校里没有朋友,也不爱听大人的话。她整天胡思乱想,惟一的爱好就是对书籍的迷恋。我们现在可以把埃莱娜的任性和奇思异想看成是多数少女都会有的经历。但问题是,很多少女一旦长大成人了以后,这种古怪的性格也会随之改变,但埃莱娜没有,这正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孩子大多富于幻想,由于他们的智力还远远无法理解这个世界,所以在孩子中间,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那种幼稚的任性、幼稚的梦想,孩子的幻想大多是基于对现实无法理解的基础上的,一旦他们理解了,那么童话也就消失了,这是大多数人的体验。但埃莱娜不是,在她的这本自传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这种不绝如缕的幻想,她的幻想可以说是疯狂的,也是一个天生的艺术家才能有的那种狂热。我们可以从埃莱娜对于“对称”的狂热窥见她性格:“这不是一种新的狂热:自我有记忆以来,我一直感受到这种萦绕着我的对称的需求。因此,当我的右手被划破时,我立即会把左手也划破。”这种狂热从表面上看或许会被认为是病态,其实是隐藏在埃莱娜内心世界的一种执着,一种对某一个事务入迷的兴趣。没有偏执成不了艺术家,而这种狂热在凡高、在塞尚身上都曾有过。或许我们可以庆幸埃莱娜最后成了一个名扬四海的钢琴家,因为这种近乎偏执的狂热如果不是生就的艺术家的话,那么就是一个怪人,一个在社会中潜在的“病态狂”。

 

    就像埃莱娜的这本自传一样,这是一本结合着神话故事、传说、和自己的经历掺杂在一起的书。在书中,我们时时可以发现这个痛恨自己的童年,脾气怪异、充满着奇异思绪的钢琴家对于幻想、传说和种种荒诞不经的民间故事的爱好,这使我们感觉,这些故事其实就一直和她生活在一起,在她的精神世界中,这些故事非但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的。艺术家常常分不清虚构和现实的区别,而他们所想象中的世界其实要比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更真实,更容易使她触摸。

 

    在书中,埃莱娜在很多地方提到了狼,反复地述说狼的性格,狼的激情和勇猛。这可以看出是埃莱娜在肯定狼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埃莱娜用《古兰经》中的话说明了她自己,《古兰经》上写到:“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接受命运安排的人,另一种是选择接受命运考验的人。”而埃莱娜选择了后者,她以不拘一格的演奏赢得了这个世界的舞台,也赢得了人们对她的肯定。埃莱娜目前居住在美国,并在纽约创办了一个教育中心——“野狼保护中心”。狼是埃莱娜的图腾,它代表着埃莱娜自由、不拘一格、且又充满坚毅的性格。

 

    埃莱娜13岁便考取了巴黎音乐学院,在16岁的时候,就得到古巴钢琴大师乔治·博列特的赞誉。她如今是德国DG公司旗下的签约钢琴家,出版过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和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其中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还荣获“唱片协会”大奖,这对年轻的埃莱娜来说,是一种难得的荣誉。

 

    《野变奏》是埃莱娜的第一本著作,虽然是自传,但不是一本纯粹的自传,我觉得,这正是埃莱娜的聪明之处,她深知自己的经历不可能给予人们更多。所以,在书中,埃莱娜穿插着很多神话故事、传说和她对于音乐、文学、诗歌和人生的见解,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埃莱娜在人文知识上的丰富。在如今这么一个浮躁的年代,在同龄人中,像埃莱娜这么博学多才的人也是不多,这正是一个艺术家真正值得骄傲的地方,她“另类”的背后是深厚的人文基础,而不是所谓的性格,一个无知的明星再有性格还是无知,无知改变不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更无法给人以有价值的音乐。

 

    这本自传当然还有不成熟的地方,我觉得这是埃莱娜太沉湎在幻想中的缘故,但毕竟她还是个青春期的少女,我们无法苛求一个少女在激情洋溢的时候会有成人的冷静。但这本书对正在成长中的同龄人会有益处,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个少女的成长,了解她对音乐火热的激情和非同一般的艺术家的性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