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纳塔莉•德塞的《夜莺》

(2009-12-09 01:58:14)
标签:

欧南

歌剧

娜塔莉·德塞

斯特拉文斯基

夜莺

杂谈

分类: 歌剧笔记

纳塔莉•德塞的《夜莺》

 

斯特拉文斯基一共写了四部歌剧,但除了《浪子的历程》以外,其他三部都不长,《玛芙拉》是独幕剧,带有清唱剧风格的二幕歌剧《俄狄浦斯王》不到一小时,而三幕歌剧《夜莺》这更短,只有45分钟,搞不清楚斯特拉文斯基为何要将这么短的一个歌剧分为三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情节来自于安徒生的童话,但故事却有着中国的元素,它讲述了一个生病的国王,或许是患了忧郁症,整天愁眉不展的。这时,有一只夜莺飞来为国王唱歌,但正当国王病情开始缓解的时候,这时,又有人送来的一只机械的夜莺,异想天开的国王想让真假夜莺比赛唱歌,气的真夜莺不满地飞走了。于是,人造的夜莺开始为国王演唱,但非但没有缓解国王的病情,反而使国王愈发病重了。正当死神开始逼近国王的时候,真的夜莺又飞回来了,用它悠扬的歌声,从死神的手里夺回了国王的生命。

 

歌剧的故事其实是个寓言,它可以使人联想起勋伯格在《摩西和亚伦》中所刻画的主题,真正的领袖不为人理解,而平庸的说教者却被人顶礼膜拜。但斯特拉文斯基的这部歌剧显然比勋伯格的要容易理解的多。国王或许只是个异想天开的人,或许也是处于权力的顶峰才会如此荒谬,他只是不曾想到,真正的天才是不屑于和庸人一起同场竞技的。国王或许是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但这种错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并不因为人人明白而得以避免。这便是寓言虽然简单,却是历久弥新的道理。

 

这部歌剧虽然很短,但斯特拉文斯基在创作的时候并不顺利,第一幕写于1908年,第二、三幕则写于5年之后的1913年,这种拖沓可能也是没有演出的逼迫所致。早期的斯特拉文斯基并不像后来那么出名,写作还处于自娱状态,他完全可以想写就写,不想写了一扔了事。后来,斯特拉文斯基又将歌剧中的几段主要音乐改编成了一部管弦乐作品《夜莺之歌》,这反而比他的歌剧原作更为人熟知。

 

如果听过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和《春之祭》的人,完全想象不出,这部歌剧在开始的时候,渔夫所唱的那首咏叹调竟然会是如此的清新甘美,它宛如微风徜徉在浓密的小树林里,抒情而别致,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歌风味,完全可以媲美古典时代的抒情歌剧,有人认为斯特拉文斯基的这部歌剧深受德彪西的影响,但我觉得更像法国抒情歌剧,纤巧华美,包括剧中夜莺的几段唱还不曾脱离当时法国歌剧的味道,只是在乐队的伴奏上,那种绚丽的色彩感已经有着斯特拉文斯基往后的创作特点。

 

歌剧《夜莺》基本上也被很多人遗忘。而由娜塔莉·德塞演出的这个电影版本,是歌剧史上第一次完全用电脑技术精心制作的最新演绎,它将这部歌剧打造的绚烂夺目,使人看的眼花缭乱。用电脑制作电影已经不再新鲜了,但将电脑技术用在歌剧上还不多见,《夜莺》可谓开时尚之先河,想必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时尚因素注入到歌剧制作之中。

 

歌剧《夜莺》的制作和现在许多时兴的做法一样,它将故事移植到了北京的紫禁城,里面充斥着很多中国元素,如瓷器,红灯笼等,使得场面变得非常绚丽,这无疑使得歌剧产生一种新的视角。只是这种手法现在看来并不稀罕,时尚的元素太多,难免会使得艺术更趋于商业化,眼球承受够了也会疲惫,起码我个人并不喜欢太多的时尚,它会削弱艺术本身的那种质朴,只是作为一种尝试,也未尝不可。娜塔莉·德塞是目前非常走红的法国花腔女高音,想象不出这么娇小的一个女子声音却是可圈可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华人与犬
后一篇:生命的变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