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看4不看原则——来自一名配方师的护肤心得

(2013-05-14 11:00:51)
标签:

护肤

化妆品

时尚

成分

美容

分类: 致命误区

 


对于护肤而言,每个派别、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所以也就造成如今专家和达人漫天乱舞的现象。面对这样一个混乱的局面,有些消费者被误导、有些被怂恿、有些徘徊、而有少部分还能坚守自己的立场。

作为一名配方师而言,我个人是从技术出身的,不敢说我的观点都是正确,更不敢自夸自己的技术水平多么高超。我只能说,作为一名普通水平的配方师来说,我必然遵循自己的客观立场和理性护肤观点。总体概括说来,有以下几个不看原则,并不是一点也不看,而是最多只相信宣称的10%即可。这里分享给大家,大家各取所需。

NO.1——不看产品名称。产品名称,也就是XX保湿洗面奶,XX祛斑精华,XX活力乳液等等。之所以不看这些,是因为化妆品行业对于产品名称命名没有一个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商家可以自行拟定。

比如说,一款保湿洗面奶或者美白洁面乳,明明洗类产品只是清洁的作用,几分钟的清洁随冲洗流去,不留下任何功效,与护理功效根本无关。但是品名中非要带上这些功效字眼,混淆视听。

再有,同一个配方结构制作的产品,不同的厂家就可能命名不同。一款高效吸收的肌底液,有的称作肌底液,但是有的就称作精华,或者是导入精华。在这里,产品名称与技术就脱离的关系,完全变成了市场部宣导的代言词而已。

NO.2——不看专家建议和达人分享。这个话题比较沉重,由于会涉及到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所以有点重口味,不喜好者请略过。

首先说专家建议。目前的美容专家团队,人才辈出,一不小心就会冒出N多成员。人多力量大,看似是好事,但是在国内这个现象变了味道。专家成员的诞生没有任何的鉴定和考核标准,造成很多造型师、发型师、化妆师都一头雾水的挤入美容护肤团队。不乏其中很大比例的来路不明者,通过公关活动炒作,上了几次电视或者媒体活动,就一下子换装,从xx团队的学员,一下子变成了导师级的人物。试想,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诞生的意见领袖们,他们的建议还能采纳多少?最坑爹的不是水平问题,而是道德问题。所谓的专家们,由公关团队搭桥,联系到媒体或者节目,通过这些媒介帮助品牌软性推荐产品。受益品牌会给到媒体或者公关费用,然后再由他们分配给所谓的专家们。

再说网络分享吧。所谓货比三家,消费者购买之前都喜欢看看买家评语,或者是一些经常晒货人的推荐等等。正由于此类现象的繁衍,才导致了后来品牌方联系这些人来帮助其晒货和软性推广,而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明码标价的程度。发一篇博文多少钱,一篇微博多少,出席一场活动多少等等。市场已经形成,买卖双方各有所需,所以这个市场仍然会存在。但是作为消费者,可以擦亮双眼明白一个真理:世上本没有分享,钱给到位了,也就有了分享。

    这里需要提醒的一点是,网络推广,通常会利用专家和达人进行软托,然后会对数据进行一定的考量。所谓的博文浏览量、微博转发数等等这些都作为参考指标呈现。所以大家再看这些的时候,就不要误以为转发量高的,浏览高的就一定如何。我曾经就看到过一个微博主,100多万的粉丝数,真实微博转发其实只是个位数,明显是刷粉丝弄来的。但是接到品牌广告的时候,转发数就几百上千,其实是做给品牌来看的。整天发的微博多数是@不同品牌,然后刷转发量,大家当做笑话,一笑而过,不必被蛊惑。

NO.3——不看功效说明。化妆品的功效说明和品牌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了独特广告创意的集中营。虽然我国已经对于化妆品产品说明的字眼进行了规范性的要求,但是实际按照规范执行的企业,绝对不超过1%,而能够达标的品牌就少之更少。各家产品说明写的天花乱坠,虽然诱惑甚至误导了消费者,但是最终自己却获得了利益。

NO.4——不看广告。广告的种类其实很多,这里我主要是指电视等媒体广告。以一些比较熟知的电视直销节目来举例,比如神器洁面刷、拉丝精华、中药染发、肌肤白之类等等。这类节目中视觉反差比较大,消费者可以看到非常神器的对比,但是节目录制毕竟不是同步过程,会有一定程度的人工处理在其中。至于人工处理的程度,那就各家不一了,美化一两倍已经算是小数字了。


上面说了那么多不看的内容,一定会有人问到,都不看的话,我们应该看什么呢?恭喜你,可以坚持看到这里的人,才是理性护肤人群,也只有你们,才有资格看到下面的提示内容。选购化妆品,我们唯一可以参考的就是————成分表。

对于正规化妆品,目前已经实行了很久的全成分标注规范,逐渐也已经得到普及。对于化妆品全成分的标注,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不试用就可以略知产品的机会。

在我们这些配方师的眼中,一款产品的成分表提供后,那简直就是提供了一个大体的产品配方。根据成分表,我们不但可以判断该产品的功效、安全稳定性、清爽滋润度等指标,还可以打样出一款基本类似的孪生兄弟产品出来。当然,不同水平配方师对于成分表的理解和掌控能力也不同,这里不再多讲这点。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毕竟不是专业出身,对于很多化学名称是无法看明白的。但是在这里,请大家不要放弃。虽然我们看不懂全成分整个配方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中比较明显的规律和典型成分名称,来初步排除掉一些不必购买的产品,这样也是一种减少选购困惑的方式。

比如说,防腐剂和香精是化妆品中比较受关注的两方面成分。而对于产品的防腐体系而言,各家使用都不相同,但是品种大致也就不多的那些。如何来判断产品防腐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就成为一个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了。

我曾经在微博中编写过一个图表,其中罗列了化妆品中常用防腐剂种类,并对每种都做了安全性评级。简单的一张图,大家存在手机中,今后选购的时候,拿出来对照一下产品的防腐体系,将过于刺激的产品首先排除,这样不是很轻松么?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护肤心得,这次分享的是方向取舍问题,我认为比分享一些什么护肤方法或者妙招更为重要。只有选对了方向,事情才能做对,不然也是徒劳。对于化妆品成分表,还有千变万化的用法和窍门,我今后也会逐渐分享给大家,希望自己的经历和知识,能对适合的人群有一定的帮助,也希望受益的朋友可以去分享给更多的人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