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历史文化欧洲自驾旅游出行 |
分类: 北欧、俄罗斯、不列颠 |
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波罗的海三国,在欧洲历史中相对年轻,国土总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大致与我们贵州省面积相当,三个国家的总人口仅六百万出点头,各自的官方语言还不一样。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这一地区长期以来的部落状况与生存环境有着很大关系。拿最靠近欧洲传统大陆的立陶宛来说,早期的农牧部落向北迁徙时在这里形成了松散的群落,13世纪为抵御外族入侵,使得原先这些分散的、血缘相近的小部落先后联合起来,并以此形成了立陶宛民族的雏形,同时立陶宛社会也步入了封建部落时代。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起来以后,立陶宛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民族的形成,与立陶宛有着相似的套路,只是原先迁徙过来的部族彼此之间血缘关系相对较远而已。
在波罗的海三国旅行,尽管来自东方的我们不太容易区分这三个国家的语言,但文字上多少还是可以看出点不同,尤其是靠近边界道路边所竖立的标识牌,面向本国的那一面上总是自己国家的文字。这三国的官方语言都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所确立的。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同属印欧语系中的东波罗的语支,已接近斯拉夫语,两国语言更像是两种方言,文化上也非常接近。而爱沙尼亚语则是乌拉尔语系里的一个分支,与芬兰语是近亲。因此在三个国家之间穿梭,你会感觉到位于芬兰湾南岸的爱沙尼亚与芬兰等北欧国家最为接近,而最南部的立陶宛和夹在中间的拉脱维亚,则有点俄罗斯的味道。此外,波罗的海东岸也早已是被基督化了的地区,相对于部落形成时间与社会发展状况,13世纪开始接受基督教在当时也算是件时髦的事情,以后当俄帝国崛起时,这片土地上早已种上了基督教的花花草草。如今无论你走进多么小的乡镇村庄,教堂基本上就是标配,有时候沿着道路转过一片缓坡,忽然会发现一座乡村小教堂出现在视野中,教堂尖顶直抵低矮的乌云,在四周空旷田野背景的衬托下,让人感觉仿佛天主就要降临。
因历史原因,波罗的海三国中南部的立陶宛主要奉行天主教,北部的爱沙尼亚信奉新教为多,中间的拉脱维亚则更像是个过渡区。尽管后来的俄帝国对这片区域的影响力非常强大,也随处可见东正教的身影,但在波罗的海三国中始终未能成为主流。立陶宛北部城市帕涅韦日斯是我们途经作短暂停留的一个站点,这里向西连接着加里宁格勒,是一座有着浓郁俄罗斯风情的新城。城市的河道两岸整洁漂亮,河边草地上竖立着一座花岗岩石像,立陶宛大公手托这座城市的宗教象征圣彼得与保罗教堂注视着前方。尽管立陶宛是前苏联加盟国,东正教也算是天主教的近亲,但其中的差异却是难以融合的,站在一个民族的角度也终究是有所不同。宗教问题也是最终导致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分道扬镳的重要因素之一。
纵观波罗的海三国历史,一路走来的路上多为部落命运的跌宕以及随波逐流的无奈,不同的民族认同与稀少的人口,独立出来过日子已经非常不易,最后也还是西方与俄罗斯力量博弈的缓冲区。其实从某个角度看,波罗的海三国只是几个基督化了的现代部落而已。
波罗的海三国有着丰富的森林与湿地资源
爱沙尼亚的乡村小教堂
立陶宛中部的一个小村镇
小乡镇里带有拜占庭遗风的小教堂
小村镇的历史回眸
立陶宛十字架山
立陶宛北部新城帕涅韦日斯
帕涅韦日斯漂亮整洁的市区陆地
立陶宛国际象棋大师塑像
帕涅韦日斯河边,手捧圣彼得与保罗教堂的立陶宛大公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