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一片袈裟难隔佛俗两界

标签:
杂谈历史旅游文化图片 |
分类: 南亚 |
佛教是缅甸的国教,在宪法中拥有特殊的地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政教合一。这一制度安排,自然是在国家经过了许许多多挫折、磨难之后,社会各方所达成的共识,并且在1961年8月26日这一天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下来。
佛教的民众基础
既然佛教在国家中的地位已经确立,就要有两项基本条件,一是民众基础,另一项是国家的支持。公元11世纪中叶,自阿努律陀兴兵统一缅甸建都蒲甘的那一刻起,通过佛教改革,并在国王的主持下修建佛塔,从此开启了缅甸佛教盛兴的序幕。在全盛时期,仅上缅甸地区便有万座以上佛塔,僧院林立,各门各派百花齐放,一度成为南传佛教的传教中心,也确立了佛教在缅甸民众中的地位。以曼德勒为中心的上缅甸地区,其传统文化和佛教的发展,在整个缅甸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缅甸民间,除了终身为僧外,男子一般在未成年甚至是孩童期就有短期出家的习俗,少则几周,长则数年。无论时间长短,出家在普通家庭中算是一件大事,一般家庭多会进行认真的准备,包括服装、摄影、在佛寺里的各种仪式等,富裕点的家庭操办起来看着就像一场盛大的婚礼,花费也肯定不低。而女人由于社会地位的问题,出家后再还俗并不能那么随意,一旦出了家那就是真的出家了,因此相对就不太普遍。
曼德勒山上的僧侣
乌本桥上的僧侣
曼德勒街头反映僧侣生活的绘画
走进曼德勒王宫的僧侣
化缘路上的背影
马哈牟尼寺里的短期出家仪式
送孩童短期出家的家庭
化缘仪式上的童僧
参观苏通布依寺的尼姑(曼德勒山)
佛、俗两界的融合
或许正因为短期出家的这一习俗,在缅甸的整个社会中,逐渐养成了民众与僧侣之间的这种高度融合,以及佛、俗两界的良好互动。我们在曼德勒及其周边地区游走,能够充分体会到这里的民众与佛界之间的互动与融合,这便是佛教的民众基础,这也解释了许多僧院中年轻僧侣居多的这一现象。
年轻人多了,尤其是那些浑身还散发着童真的孩子一多,出家人看上去自然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肃,僧院也更像是一所寄宿学校。当然,规矩总是要有的,佛界自有一套戒律,包括行为、语言、思想,尽管在解释与执行上各派存有差异。比如在任何佛地都必须光脚、不得大声喧哗、穿着用物必须符合规范,就是在如今象征性的化缘队伍中,也必须是目不斜视和保持肃穆等等。无论如何,佛、俗两界毕竟还是存在着一条界线,这也就意味着两个不同的世界。
独立后的缅甸政府,在1950年于仰光和曼德勒分别设立了僧伽法庭,负责解决佛、俗两界之间的法律问题和对佛界戒律的指导与监督,以此同时,政府还组建起宗教部和佛法院。国家层面的宗教部旨在政策层面加强对僧伽的支持,包括政府出资成立佛学院培养师资等。而佛法院则是全国佛教徒的代表机构,类似于佛教协会的角色,旨在弘扬佛法、举办僧侣的佛典测试等。这些都是政府层面对佛教的支持。
少年僧侣
敏贡佛塔前的年轻僧侣
游离在佛、俗两界的生活
在缅甸的普通民众心目中,佛教早已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许更是许多缅甸人生活的中心,似乎只有在这些佛寺佛庙里,才能够充分释放自己的内心,生活才变得更加自然、和谐,从现实世界来到这“虚幻”世界的人们,仿佛这一刻才是他们的真实世界。
实际上,缅甸民众的确也是非常习惯这种游离于佛、俗两界的生活状态。菜米油盐并不耽误他们的修行,心中有佛,每时每刻都在修行。光着脚丫进入佛地是对佛祖的尊重,但这并不妨碍在佛身边生火做饭、日常起居,而出家人也并不忌讳从红尘中吹来的暖风,所谓佛祖心中留。
对俗界而言,佛界是一个彼岸的目标,而非仅仅是神圣的偶像,佛祖更像是他们的长辈,敬而不畏,只要尊重便可以随意。对佛界来说,俗界是芸芸众生,万物生灵,这是一个生动有趣、充满色彩与幻想的美好世界,就像个迷失的孩童,需要教导、扶持。
一尊佛像,难以渡你抵达彼岸,一片袈裟,也难以隔断佛、俗两界。
在佛寺游玩的俗界少女
曼德勒固都陶佛塔寺里休闲的当地民众
卧佛前的俗界生活
到佛寺留影的当地妇女
照亮佛俗两界的阳光(曼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