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布拉诺岛。威尼斯的色诱。

标签:
欧洲自助旅行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马耳他、西西里、意大利 |
威尼斯名气在外,任何时候都是游人不绝,如今更是有点人满为患的味道。观光客们通常所说的威尼斯,基本是就是指威尼斯主岛,而到了意大利有时候就需要特别指出更具体的地方,比如买车票的时候。威尼斯主岛周边的那些小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外岛,原来并不算在主流的观光线路之内,但随着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在主岛上的穿街走巷时,周边的那些小岛便逐渐进入了观光客的视野中,于是各种被当地人视为生活常态的东西,也被逐渐挖掘出来而成为了特色,当地旅游业自然也就毫不客气地乘势推出有不同线路的外岛一日观光游的项目。但如果你时间充足,自己乘坐用作公共交通的渡船,一个岛一个岛慢慢去晃会更有意思。
位于主岛北面的布拉诺岛及其边上的托切罗岛,是距离主岛最远的两座观光小岛,从主岛坐船过去差不多45分钟。如今的布拉诺岛最为出名的是一个“色”字。不知从何时起,血管里流淌着艺术细胞、喜爱弄出一点小情调的意大利人,就着灿烂的阳光,将布拉诺岛上的自家房屋油漆成自己所钟爱的颜色。于是,小岛的名声逐渐向外传开,大量的游客们终究抵挡不住色字的诱惑而纷纷前来,并且又给小岛起了一个别名“彩色岛”,这使得原本以打鱼以及手工蕾丝品为生的小岛,渐渐转型为一座旅游业发达的居家渔民的后花园。
这就是住在外岛的好处,不像在威尼斯主岛上因为有那么多重要东西需要保留和保护,有那么多规矩需要遵守。然而,当小岛一旦出了名,并给岛上带来巨大商机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规则的改变,如果现在你想重新油漆一下房屋外面,对不起,请先去政府监管部门进行申请,在确定完颜色并获得批准之后你才有动工的权利。毫无疑问,如今的布拉诺岛已不仅仅是你居住的地方,那些外来的观光客已经成为岛上居民的衣食父母,你所用的颜色自然还需要他们买账才好。
布拉诺岛算是个袖珍小岛,岛上也没有什么很重要的建筑,站在小木桥上看,鲜艳的色彩已经将小岛撑满。沿河道两边的房屋已大多用作装饰漂亮的商铺,拐进小巷也有一些售卖当地旅游纪念品的小店,但总体上并没有旅游圣地的那种满目皆商品的感觉。拐过两个巷子便会来到还未上岛就已看到的那座教堂钟塔跟前,砖结构的圣马丁主教堂那沧桑的外表,透露出这座小岛悠悠往昔的某种信息。教堂前是一片广场,放在这座小岛上可谓有大甚至是空旷的感觉。
其实,除了那些亮丽的色彩外,布拉诺岛很符合当今观光客们想更多的了解原汁原味本土风情的心理需求。布拉诺岛很早便是一个自由居住、没有领主特权的小岛,只是由附近的那个托切罗岛进行管辖。小岛以渔业为主,男人外出打鱼,女人在家里料理家务做做针线活,日子自然也就过得波澜不惊。但未曾料到是,男人们的海底捞尚未有多少建树,养家糊口而已,而女人们的针线活倒是走出了一片新的天地。说起来这又是一个机缘巧合的故事。1481年,当时已是大名鼎鼎的达芬奇来到位于地中海塞浦路斯岛上一个叫做Lefkara的小乡镇,想起不久后要去参加一个米兰大教堂的圣餐会,毕竟是个重要场合,于是便出手买了一件当地特色带有蕾丝边的新衣服。不料,蕾丝装饰就此成为了当时的时尚潮流而风靡起来。在此之后,布拉诺岛便借着这一商机很快发展成一个蕾丝产品的生产基地,小岛上的女人们本来就做着针线活,而巨大的市场力量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她们的潜能,更是在威尼斯成熟贸易渠道的推波助澜之下,将布拉诺岛推向了历史顶峰,欧洲王室成员更是以拥有布拉诺蕾丝产品为荣耀,小岛的名气响彻整个欧洲。如同今天的人们叫这座小岛为彩色岛那样,这时候的布拉诺岛便有了一个暖意的名字,蕾丝岛。
如今的蕾丝产品早已失去她以往的光环,不过你如果在岛上看那些桌布类的纺织品,店主便会告诉你哪些是岛上出产的,换句话说,许多是外来的,包括中国。但有一点,无论蕾丝边还是绣花,一般都是纯手工制品。布拉诺岛上于1872年开办了一所蕾丝品制作学校,尽管蕾丝产品早已风光不再,但作为小岛上百年鼎盛期的主角,这时候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或许,布拉诺岛上今天所飘荡着的那种有别于普通渔村的别样情调,或多或少有来自于那一段黄金年代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