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卡塞雷斯的穿越之旅

标签:
欧洲自驾旅游西班牙历史小镇 |
分类: 西班牙、葡萄牙 |
从一定程度讲,欧洲的历史文明源于古希腊及地中海文明,而古罗马时期的扩张结果,则是将海洋文明和城市文明推向了全欧洲。当古罗马人来到伊比利亚半岛后,将这里划作帝国的一个行政区住了下来,并开始建造神庙、水渠,修建城市,其中就包括卡塞雷斯(Caceres),此时是公元前二十五年。
根据计划,我们从马德里南面的托雷多小城出发,沿高速公里一直向西,要去到500多公里外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托雷多几乎是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中部,卡塞雷斯就卡在这一路行程约一半的地方,再往前走不久便是葡萄牙了,于是,卡塞雷斯也正好是这一路上的一个休息站。当我们的车开进卡塞雷斯的时候已接近中午,夏季的西班牙骄阳似火,何况是在这个时间段。难怪这里有午休习惯,到了中午12点以后,街上行人逐渐稀少,店铺也开始陆续关起门来,就如同我国北方城市的夜晚,冷冷清清,然后要到下午4、5点钟才又开始一天中下半场的忙碌,即便像卡塞雷斯这样的中等规模城市也是如此。不过话又说回来,十万人左右在我国大城市中也就一个社区的规模,但在欧洲已经算的上一定级别了。那日大家坐在一座宗教建筑的台阶上,望着空荡荡的长方形广场,看看周围的建筑,相信自己已身处老城区里。广场一边红瓦白墙建筑中拱廊下的各色餐馆已经打烊,另一侧有两座砖砌的方塔似乎是更久远的东西,边上一个缓坡,有着长长的带着西班牙特征的台阶,后面露出一段由石拱连着的城墙。
是的,在那段城墙的后面,便是古城卡塞雷斯更老旧的城区了,有道是没有最老,只有更老。走在里面的小巷子里,那些斑斑驳驳用石块砌成的建筑物墙体,似乎还带着罗马的古风;转角处不时遇见的塔楼与教堂又告诉人们,这里是基督教的世界,而许多建筑物却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遗风;这里的中世纪塔楼又是一大特色。其实,老城区里最多最“新”的还是中世纪之后的建筑物,之后的许多建筑风格则更多的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但在这块城墙背后的区域里,更值钱的是那些更久远的东西,比如那道价值连城的古城墙,就足以让这座城市身价百倍。
阿拉伯人是在公元8世纪后期登上伊比利亚半岛的,当穆斯林拿下这座城市的时候,西哥特人早已经替代罗马人并在这里混了4、5百年了。之所以说是混,是因为这个后来者相对于古罗马文明来说,实在是荒蛮一族,当初趁着古罗马的衰落,仅靠着匹夫之勇便可以拿下城池,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可在拿下之后究竟是谁同化谁,就要看哪边的功底更加厚重了,在这一方面,西哥特人显然要逊色的多,于是只好暂且搬出原来的东西装装自己的门面,搞出了“罗马风格”,但其精髓已经不在了,神庙也变成了基督教堂。阿拉伯人所带来的伊斯兰教与本地的基督教显然有着巨大差异,但在最初,这里的穆斯林与基督徒还是能够和平相处,你进你的教堂我入我的清真寺,但总也有冲突的时候。当统治一方的君主不想再忍受时,驱逐另一方便成为了必然。就这样,卡塞雷斯在吵吵闹闹中度过了3、4百年。
12世纪时,穆斯林对卡塞雷斯的防御体系进行了巩固,在原来罗马人设计并建造的城墙基础上进行了改造,由此揭开了这座城市历史上一个繁荣发展期的序幕,并以此成为了伊斯兰教的据点。尽管如今这一时期所保留下来的建筑已经不多了,但围绕这座城市的12公里城墙却是那一时代留下的,城墙内芯是罗马时期的。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已经控制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西班牙,基督教光复运动的强度也只是时机问题了。终于,1229年卡塞雷斯从又回到了基督徒手上,这个曾经的伊斯兰据点,也逐渐成为了基督教兄弟骑士会的基地(西班牙著名圣地亚哥骑士团的前身)。然而,事情都有两面,狂热的宗教热情使人们眼中除了上帝与教会外已无如何东西,这也是日后被称作欧洲黑暗中世纪的原因之一。这一切,直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东风飘过地中海来到这片土地之后,才开始有了真正的改变。
大家穿行于卡塞雷斯的老巷之间,这里的街道格局,还是罗马时期的规划基础,尤其当你转到那些广场之处,就会感到罗马风格的扑面而来。如今老城里的建筑大都是文艺复兴之后所建,但不可避免的与当初流行的其他风格作了融合。在漫长的城市发展岁月中,新建筑的发展不可避免,自然也会拆除些旧的,有一些则会随着故事保存下来,城里的街道也慢慢的变成了小巷子。。。
1986年,卡塞雷斯正式成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十三世纪建成的大广场,其右侧便是更为久远的旧城
1726年建造的星辰拱门,如同在城墙上开了一个窗口
一段城墙以及15世纪建造的了望塔
曲曲弯弯的狭窄街道
古城中历史最为久远的部分之一
民居与教堂或修道院的相互依偎
民居小院
为数不多、如同住进了堡垒的老城居民
也许,只有这些驶入老城的汽车和偶尔匆匆走过的当地居民,才会将人们从时空穿越中唤醒回来
在古老巷子中穿行
有着古罗马遗风的广场
广场的另一个角度
贵族宫殿建筑上留下的族徽
历史在卡塞雷斯留下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