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诗11】由远而近,或由近而远后再写近的好诗
——读桑恒昌近作《香香的泥土》等三首
文/我是圆的
每天上线,都会先去桑恒昌老师的新浪博客看看,一为赏学他的新作,二想从中感知老师的近况,送个好,献上我对诗对老诗人的一份敬畏敬爱的同时,每天都想看到为诗工作一辈子的他,快乐的身影和诗影。
桑恒昌,今年70岁。山东武城人,是山东省地税局退休干部。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国际华文诗人笔会理事。是位享誉国内外好诗人。他,1961年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军事学院深造。1972年从部队转业,历任济南瓷用花纸厂宣传干事,《山东文学》诗歌编辑,黄河诗报社主编、社长,编审。他的诗,文笔简洁,平易近人,易读易懂,琅琅上口。如这首《香香的泥土》,是上午读到的最新作:
女娲用土造了人
上帝用土
造了故乡
嗅着泥土的味道
回到我
姓桑的村庄
把路
绑在自己脚上
跳着舞着
七十年
把心
留在母亲怀里
香着暖着
一辈子
——桑恒昌《香香的泥土》
这是一首思乡念母之诗。
诗由远而近,层层深入,先从“女娲用土造了人”写起,次而才有“上帝”和梦绕50年的美丽“故乡”。并“把路 / 绑在自己脚上”,引导读者跟随“泥土的味道”,一起回到“姓桑的村庄”,用“心”感受“母亲怀里 / 香着暖着”的“七十年”。虽然,着墨不多,但却让人感同身受,联想到从小到大到老,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关爱,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这是诗歌暗示艺术,也是这诗的精、妙处。
诗是精致的艺术。在桑恒昌老师的近作中,像这样由远而近,步步深入,引导读者跟随其后,品味人生的诗,还有好多。如这首《三江源速写》,是老师昨晚9点贴出的。她是组诗《魂在高原》中的一首。
从黄河入海口
到三江源头
一卷苍茫
我倒背如流
——桑恒昌《魂在高原 之 三江源速写》
《魂在高原 之 三江源速写》这首诗,貌似浅白,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也是首难得的好诗,她的精妙,也在结尾,“倒背如流”这四个字中。如果没有结尾“倒背如流”这四个字的点化,即便让读者“从黄河入海口”跟 “到三江源头”,也品味不出,喻示“人生”模糊不清的样子。大家写诗,就是这样,实虚交替(规范的理论用语应说“虚实交替”,但为依附《魂在高原之三江源速写》写作次序,故此写之),浅而不白。从具体到抽象,而后再由里而外,交错呈现,展示作者因景而情,再由情而景,景情交错的诗情画意,以及错综复杂的生活感受感慨,及其感悟。
再如,在《魂在高原》这组诗中,还有一首叫《雪山之上》的诗,也是这样,但在写法上,与前二首却略有变化,既在作品的开头,多了个“近”,形成“由近,而远后再近”的表现格式:
人走的路
之上是
牦牛走的路
之上是
羚羊走的路
之上是
风雪走的路
之上是
白云走的路
之上是
天走的路
之上是
人们的目光走的路
天高高地举着
——桑恒昌《魂在高原 之 雪山之上》
这种“由近,而远后再近”的表现格式,在《魂在高原之雪山之上》上的表现,既由“人走的路”(实写,近)写到“天走的路”(虚写,想象中的意境。远),而后再回到“目光走的路”(近,内心,即虚又实的路)上来,借以说明人与物与天,天与人或人与人间的层次(等级)关系,给人因人而异的阅读启示、联想与收获。这是因“诗”制宜,活用人心错觉,传导出诗人对世界对生活,更为独到的感知感悟的结果。
诗的表现,就是这样多变,其表现形式或模式并不固定。这是因为每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每位作者所身处的时代、生活习性、个人经历与习惯思维、用语习惯和对生活的认知、经验、态度等等的不同所致。因此,每首诗表现,都具有她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诗”制宜。只有找这个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表现形式,才有好诗的产生。如上所举,桑恒昌的这几首诗,都是因“诗”制宜产物,都是因情生景,再由景生情,虚实相间,都是由远而近,或由近而远后再写近的好诗。
2011-11-14
20:08:51初稿
2011-11-15 08:51:13一改
11/16/2011 10:57:05 二改
桑恒昌,山东武城人。1941年生。现已出版诗集《光,是五颜六色的》《低垂的太阳》《桑恒昌抒情诗选》《爱之痛》《灵魂的酒与辉煌的泪》《年轮月轮日轮》《听听岁月》《桑恒昌怀亲诗集》等12部,有130多首诗被译成英、法、德、韩、越等文,跨国发表。
桑恒昌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anghengchan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