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看露天电影
文\我是圆的
看露天电影是那个时期全村人最大的期盼,也是我知青生活里最大的乐趣和享受之一。
那是20多年前的事。那时,整个社会不仅必需的生活用品奇缺,精神文化生活也十分贫乏,山区尤甚。平日里,你想看一份过期的旧报,或读一本像《简爱》、《红楼梦》、《红岩》、《青春之歌》之类的书籍,那简直是对生活的一种奢望!几百户人家的大村子,即没有一本图书、一台电视,即便像象棋、纸牌之类可供人们茶余饭后娱乐的生活用品也实在为数不多。这样大家每天收工聚在一起,除了东拉西扯地胡乱瞎侃之外,唯一能做的事是早早上床(这恐怕是我国农村人口居高不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蒙头大睡!
因此,无可事事的人们像企盼过节一样,日复一日地等待着,都希望看上一场露天电影。
演“露天电影”一般安排在“双抢”前后或村里遇上什么喜庆的时候。在村头的晒谷坪上演。每次演电影之前,村里都会安排人员在上千平米的晒谷坪上,挖两个坑,插上两根毛竹后,并在这两根毛竹的上端再绑上一根竹杆,挂上幕布,等放映队一到,在离银幕十多米的地方,摆上一台电影放映机,一个“露天电影院”就算告成了。
演“露天电影”没有严格放映时间。只等天黑天幕挂满星星,人到个八九不离十,电影就开映了。随着放映机射出的一道白光,喧闹的人群立刻静如止水。谁也顾及不了这时是身处寒风瑟瑟的冬天,还是蚊虫飞舞的夏天,几千个看电影的村民都聚精会神,目不旁视,津津有味地跟随银幕上或悲或喜的故事情节转。第一次看露天电影,是刚到知青点不久。那天整个村子的人像过节一样,太阳还没有下山,村子里家家户户就已经张罗开了,有撘台的,有提早回家做饭的,好一阵忙碌。那些等不及吃饭的小孩们,满村子邀着喊着,拖椅子拎板凳率先到晒谷坪上占位置去了。行动稍稍慢点的,谷场正中的最佳位子已被抢先者占去,只好悻悻寻个稍偏或前或后点的位子。
每次村子里演电影,我们知青都是最后到场的观众。记得那天收工,我们把一担比自己还要重50斤的谷子,倒进生产队的谷仓后,就三步并着两步走,急急赶回知青点。大家都顾不上一天的劳累,一边紧张地生火做饭,另一边提上一桶水,站在天井里洗澡,然后草草地三口两口扒了晚饭。当我们到达晒谷坪时,那儿已经密密麻麻挤满了人。快乐的小孩子像高兴鱼儿,欢快地在人缝里面游,惹得大人们一顿好骂。有时轮到邻村演电影,等我们走上十几二十里山路赶到时,整个晒谷坪早已挤得连针都插不进去,就连旁边的树丫上,也坐上了人。每逢此境,我们就坐到银幕的背面,看“翻影”。尽管这样,第二天仍有许多人余兴末了,在田间一边做着手上的活,一边口沫四溅地谈论着昨夜的电影……
那时,我看过的“露天电影”有:《铁道游击队》、《地道战》、《英雄儿女》、《今天我休息》、《虎穴追踪》、《林海雪原》、《海鹰》、《长空比翼》……等等革命故事片,尽管之中有许多电影,在我念书时就已经看过,但在那个年代,我们仍像当地的村民一样,为能看上一场电影,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兴奋和激动。之中的许多情节,虽说现在已经模糊不清,但露天电影给我的快乐和满足,却永远地埋在我不再年轻的心里,成为我工作与写作的动力和素材。
系统分类: 生活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
本文标签:随笔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本文版权归作者和新华网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