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交换律》案例
(2012-12-06 20:18:00)
标签:
杂谈 |
《加法的交换律》案例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触,它属于数的运算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内容。是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生活实例,学习加法的一种简便运算律。学生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抽象、概括、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此之前,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加法计算,对加法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在此之后,学生还将继续学习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利于学生提高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教材在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设计教学时,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然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其举出更多的运算律的例子来进一步分析、比较、概括出加法的运算律。
片断一:
(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参加跳绳活动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列式 ……
本片断让学生自己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个关系式,组织学生写出的更多的等式,丰富学生的表象,去感知加法的交换律。
【反思】
从情境图的出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提出了很多加法问题,从而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
片断二:
1.通过上面列出的等式,我们能用简单的方法把这些等式表示出来吗?学生自己动手。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通过提示和教师的巡视发现学生很聪明,学生用符号或字母表示。通过小组合作及师生交流学生很快的用语言表述出了加法的交换律。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反思】
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