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不是鱼类的研究学者和专家,说不好与鱼有关的知识和理论,但我长期生活在全省淡水渔业大县(市)的建瓯,身旁一些朋友就是长期从事养鱼方面工作的,所以我知池塘里养的青鱼有一种特性和说法。
青鱼,形如草鱼,但较细而圆些,呈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也叫黑鲩,建瓯人俗称“乌溜”。生活百科上相关的解释说:青鱼系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之一,常与“四大家鱼”鲢、鳙和草鱼等混养。该鱼习性不活泼,通常栖息在水的中下层,食物以螺蛳、蚌、蚬、蛤等为主,亦捕食虾和昆虫幼虫,在鱼苗阶段则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
闽北建瓯的池塘养鱼可追溯到元末明初,迄今大约有六百余年历史了,渔农掌握了一整套的养鱼技术,大多养殖白鲢,混养花鲢、草鱼、鲤鱼和鲫鱼。不知是地方、水土之故,还是它意,青鱼在我们这里是很少养殖或和其它鱼一起混养,因而市面上极少有出售青鱼,我想既没有养青鱼,但其又能成为渔业大县市之一,其间一定有它的道理。
你知道为何我们这里很少养殖青鱼吗?我这里的渔农所说可不像生活百科上说的那样,采取“四大家鱼”一起混和方式进行养殖。他们说:每口塘中只能养有一、二尾的青鱼,而且还必须要养上这么一、二尾的青鱼!如此权且又可说算是混养了吧。
记得在学校里上学时,班上总有个别调皮捣蛋的同学,影响了大家的读书,这时老师就会生气地指着哪些学生说:你像鱼塘里的“乌溜”一样,就因你这么一二个的“乌溜”存在和捣乱,搞得全班学生上课、学习不得安宁!
原来,每口鱼塘里要养这一、二尾的青鱼,要的就是让它在塘里“捣乱”的。
据渔农们说,青鱼不仅会食螺蛳、蚌等水产,还能将塘中混养的其他草鱼小鱼苗什么的给吃了,但它又有其重要的作用,因生性活泼,在塘里四处窜游,在其搅动效应下,其它的鱼儿就会十分紧张起来,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也就是说塘里如果没有了青鱼,草鱼、鲤鱼等吃食后就懒得去活动、游动,整个鱼群就死气沉沉一片,因此缺乏了运动的鱼,生长缓慢和容易生出鱼病来。
而且,还因鱼群的游动量少,未能充分的搅动池塘里的水,水中含氧量降低和缺乏,常常造成整个鱼塘“翻塘”,即鱼缺氧后大量的死亡。又因为青鱼的食性会吃食其它种鱼苗,所以只能养上一两尾来起搅动效应作用,保护和养好整塘鱼,但又不能多养,所以就必须要养上几尾青鱼。
联想到现在社会中,各种组织的群体多、团体也多,由各路人员组成的群体队伍当中,其群内不乏有这“青鱼式”的成员,由于他们的存在,打破了固守“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的思想境地。以及常在群体内提出标新立异的话题,引起“搅动效应”继而激发了活力,至整个组织的活力都被调动起来,再让青鱼越游越欢充分的搅动一番,那么就会给整个团队带来活泼的气氛,带来创新,带来更多的成效,而且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就是说在一个群中,如果始终有些“青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了整个群体,提高了群的活动积极性等等。设若没有了“青鱼式”的“捣乱”,那就会一潭死水,就无法刺激一些群的活动活跃起来,使成员积极参与到群的活动之中去。因而一个群体中就像一口池塘,也要养上几尾青鱼才能处于最佳的养殖状态。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多是含贬义的戏噱性说在这个社会当中,什么样的人都有,且有鱼龙混杂之意。我说“青鱼式”的是属于边缘性人物,其出发点和作用应当是为整个群体服务的,不是去为个别人的利益着想。他与坏人和捣乱鬼之间仅一张薄纸之隔,适得其好的境地是搅动效应;若是太过或单纯的带有捣乱性,那就不能起到激发群活力的作用了,而是像老师所批评的坏学生在捣乱班级一样,甚至是茅坑的搅屎棍,越搅越臭,不是所谓搅动效应的初衷,致使整个团队就乌烟瘴气了。
还有青鱼数量要有所控制,既然有几尾的青鱼能够带动一群鱼翻腾搅动,那就没有必要再有太多,多了就会使整个群无所适从。同时,团队或群中的“青鱼式”人物应注重与成员的合作、影响力的塑造等;当然也要靠群成员乐意接受和认真对待团队中的青鱼,并加强与其良性沟通。
说到这,想起三国时曹植作的《闲居赋》里有:“翡翠翔于南枝,玄鹤鸣于北野。青鱼跃于東沼,白鸟戏于西渚”。因此,是愿群体里的“青鱼”亦如赋中所写的,占有“東沼”一席重要之地,而且还真正起到不可缺乏的群内搅动作用。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七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