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久违的家乡

(2009-07-31 23:01:48)
标签:

家乡

虾油

故里

芭乐

黄榄

福州

文化

         福州,久违的家乡

    福州,这并不陌生的地方,既是省会又是我的家乡,距离我生活的城市,若是走高速公路的话,也就三个小时车程。

    此次,因孩子大学毕业在福州工作二、三个月了,所以就想去看看孩子、正好走走家乡,就请了休假,往返了两趟的福州至闽北。

    父母从福州搬迁来闽北已经40多年了,到闽北后就一直在现生活的城市安家落户,生息繁衍起来。如今虽然母亲还在,但已年迈体衰,恐想回故乡去定居及颐养所剩之年的愿望是无法实现了。

    故乡之恋,或者说对故乡的人和一草一木眷恋,我看对每个人的影响都可以是终身的,而且还影响着子孙后代,我父母亦如此。

    俗话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父母终身只会讲得清楚一种语言,哪就是福州话。其它的普通话、闽北话只是要与人沟通时,勉强挤出一两句半生熟而已,还全靠比划来意会和添补福州话才得以进行一番交流。

    因为受到父母亲的家乡生活习性和观念影响,我们从小就对家乡的许多事物十分熟悉和亲切。比如,我们煮菜的料味必定以虾油为主,以至我在早年去闽北偏远的乡镇工作时,也因吃惯了这虾油味,还必定托人、带人辗转到福州等地买来虾油,只有这样炒出的菜才觉得够味。

    还有家乡福州特有的燕皮、鱼丸、芋泥等菜品都是我们家里年节常品的菜;以及福州产的水果,如芭乐、黄榄、龙眼、橄榄等,龙眼、橄榄还好吃,可那芭乐特有的怪味,是让人既怕闻但又想吃,以及黄榄的酸甜味,它们带着特有浓郁香甜的味道,深深地储进我儿时的记忆里。还有父母亲用福州家乡话说唱的歌谣、俚语,是那份的动听和让我们入迷,如: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

    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撑船来接郎。

    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何时返。

    福州人恋乡恋土的情结汇成一句俗语:“七溜八溜,莫离福州”。本来孩子是在厦门一所大学毕业的,本应首选留在厦、漳、泉的闽南发达地区工作为佳,只是父母终身念叨老家,和对桑梓故里的那份情结,还有我自己也对家乡的那份特有感情。因而,在考虑孩子工作地方时,也就有了这一比重在里边,选择去家乡吧。起码对我家族来说,经过两三代人的辗转,即可把父母回故乡的意愿给了了,再说在哪不也都是工作呢。

    回到家乡,就是首先串亲戚家的门,亲戚一如既往的热情,每到他们家里,必定就会按故里习俗,给端上一碗热腾腾的太平线面,吃得你心里是热乎乎的,而且是由里热到外。

    我想,人的思乡情结能尽量满足时,还是给人以最大满足为好。这也就能理解为何海外赤子或他乡游子的那份思乡、爱乡之恋,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了。

    如今的福州,早已不是父母眼中原先的样子了,我虽也断续的回过福州,但大多是去办事,急匆匆的去,急匆匆的来,未能深入体验,也就不知道福州到底变化有多大。

    而今,多去了几天和住下,才多了一番对故里的了解,发现如今的家乡,城郭已是一再地向外延伸着,原先的故里洪塘属乡下,现在早已被划入福州市区了,到处是开发区、新区,高楼大厦四处林立;不知拓宽改建了多少公路,建了二环路还不行,继续新建三环路,很快要建市区的横贯地铁,来满足日益扩大的城市,和不断增容的城市人口,为其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家乡真是日新月异,万象更新。

    感受最大的变化,还是城市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在变。原先走在街上,见到的人到处是说着福州话的,若讲不好一口福州话,只是“半调子”的话,还会笑话百出和难办事。而今,随着时代的步伐和对外开放建设海峡西岸的深入,家乡也就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人才,以至世界各地的人们,早已消除了方言隔阂,以讲普通话为主,早已不用为打听问路要依伯、依姆的叫人了。

    还有原有自然景观的变化,虽说一些重要的按传统风貌保存完好,但其面积和地方是一再的减缩;榕城之榕荫郁郁“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景观,已不能随眼可见,都被现代化的都市和繁华的商业街区、街道所占据,都被四处林立高耸的幢幢大楼所遮挡。

    但不管如何,家乡现在已是一座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并正崛起在中国之东南、海峡之西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