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之前我已经爱上你了

标签:
名画油画艺术梵高蒙娜丽莎尚雯婕林志炫情感 |
分类: 我的书 |
有次聚会上听说“A要和交往的那人结婚了”。
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顿时针刺般疼痛起来。
可那时我并不认识A,甚至从来没有见过他。
几年之后,收到了A发来的邮件“我们见个面吧”。
我想,“这一刻终于来了”。
http://s5/middle/60b36895ta1e1447f3cb4&690
雷内·马格利特,《爱侣》,1928年
无聊的日子日复一日。“活着真没意思”,我跟朋友倒着苦水。“谈场恋爱吧”,她说道。不管是同龄的朋友,大我三四岁的前辈,还是年长我二十几岁的上司都这样劝告我。看来恋爱是件有趣的事吧。正想着突然脑子里冒出一个问题,你的恋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问自己。
我是个不太容易谈恋爱的人,也不太容易陷入爱情之中。将“谈恋爱”与“陷入爱情”分开来说是因为看到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只要条件符合就能开始交往。我的恋爱几乎都是一见钟情式的。当然也不是那种见到那人第一眼就心中小鹿乱撞,大呼“啊,那人太棒了!”我说的是在跟他见面之前就可能听过跟他有关的事情,或者跟他擦身而过时心里会产生一种直觉,“有一天我会跟这个人发生点什么吧”。我经历的恋爱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我在一种未知的状态下就已经心动,而当对方真的出现时,爱情就这样发生了。
我与曾经的男友A就是以这种方式开始的。因为工作我知道了A的存在,但是从没见过他,只是通过一次不到一分钟的电话,发过一两次邮件而已。可就在那时,身边的人似乎都开始谈论起他来。他的样子、性格、爱好、穿着等等。某一刻,我预感到今后可能会与A有某种深刻的联系。有次聚会上听说“A要和交往的那人结婚了”,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顿时针刺般疼痛起来。几年之后,收到了A发来的邮件“我们见个面吧”。我想,“这一刻终于来了”。在我们交往了半年之后,有一天,A对我说:“遇见你之前我已经爱上你了。很奇怪吧?”我也是啊,我在心里暗暗回答。
时光流逝,我和A最后还是分手了。宿命般的开始没想到以这样老套的结局收场,这事实虽然让我很难接受,但结果就是如此。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像批阅试卷一样,对我与A的恋爱过程仔细地勾来叉去。
A是奥德赛一样的男人。他常常沉浸在往事中,享受彷徨漂泊的感觉。希腊神话中奥德赛因为遇到海难在一个孤岛上生活了十年,获救后他在宴席上一次又一次重复他的遇难故事。A也一样,他的视线永远停留在过去,他甚至还经常如此形容自己:“我脑子里住着一个奥德赛”。每当我听他这么说,就不禁想到奥德赛的妻子珀涅罗珀。当他神游于往事时,她却在现实的苦海中挣扎。我希望A能考虑到现实中的我们和两个人的未来,他却仍在过去的时光里继续着漫长旅行。
我还知道一个在他乡生活多年最后回归故里的男人的故事。英国诗人泰尼斯的抒情诗中出现的船员“伊诺克·雅顿”。回到故乡的他拖着疲惫的步伐,在一片漆黑中,透过窗户,看到屋子里妻子已和自己的朋友结婚了。他担心若妻子知道了自己还活着会因此受到良心的谴责,于是瞒着她,去了很远的地方,孤老终身。每当读到结尾部分,我都会感叹道:“这才是爱情啊”(与之相反,奥德赛一回到故乡立即对向他妻子求婚的人大开杀戒)。我欣赏伊诺克·雅顿式的男人,而A的脑子里却装着奥德赛。我对任何事都很认真,认死理,而他却凡事随性任意。当我想离开他时会觉得这是一种“背叛”,而他离开我时却觉得那明明是“照顾”。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爱上了对方。他总是说“没想到你是这种人啊。”我也回敬道“我也不知道你是这种人啊,早知如此,当初真不应该开始。”原来我们开始于对彼此的不了解。
不过仔细想想,不熟悉的人反而更容易相爱吧。很多人都隐隐盼望着邂逅一见钟情。曾一度备受欢迎的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的小说《爱情笔记》里,男主人公就深深爱上了飞机邻座的那个女子。“恋爱”其实就是对感情的幻想,并将这种幻想投射在未知的对象身上。人们奉劝那些无聊的人来场恋爱,就是因为恋爱能让人产生幻想,从而忘却平淡单调的现实生活。一般来说,恋爱的保鲜期为三个月。三个月对探索一个未知对象来说已经足够长了。当探索完毕,一个“幻想中的对象”褪化为“现实中的对象”时,恋爱中的美妙刺激也就悄然退却了。
因此我非常欣赏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内·马格利特(Rene Magrette, 1898~1967)1928年的作品《爱侣》,深觉此作品刻画出了所谓恋爱的本质。马格利特是个十分善于将语言难以描述的东西用画面来呈现的画家。
房间里一对男女正在接吻,虽然爱火在他们之间熊熊燃烧,但他们并不能看清彼此。因为他们的头都被餐布一样的白色薄纱包裹着。隔着柔软起伏的纱巾,他们只能感觉到对方面部的轮廓。然而他们还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对方的图画。陷入爱河的人们不必了解对方的所谓本质或真实相貌,他们眼里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虽然也会被蒙住头部的纱巾憋得喘不过气来,但还是不想把它摘掉。恋人们本能地觉得,恋爱就是在彼此不熟悉的情况下,尽量地保持对方对自己产生的那种想象。
现在的大学生为了分析恋爱关系热衷于阅读阿兰·德波顿,我当年在大学时也是认真地读完了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这本书是继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后又一本解析爱情本质的书,可以视为20世纪版的《我为什么会爱上你》。在书中,罗兰·巴特如是说道:
人们不会因爱而更加了解彼此。在相爱的行为中,我们所能学到的就是,那个人无法被完全了解,不过他的不透明并非是某种秘密的伪装,而是游走于外表与事实的一种游戏。要从中看得清楚明白,这需要智慧。我总是在刻画着一个未知的形象,并永远狂热地爱着那个人。神秘主义者式的行为方式:我知道那将永远无法完全了解。
——《在梵高的星空下岁月流转:世界名画的美丽与慰藉》
(韩)郭雅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