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原创]关于杨式、吴式太极拳的重要体会
(2017-06-07 17:18:07)
标签:
转载 |
分类: 精彩转帖 |
关于杨式、吴式太极拳的重要体会
吴秉泽 2017年1月21日
按:继对杨式太极拳体悟之后,笔者继谈所了解的吴式太极拳。本文涉及到杨露禅、杨班侯所传杨式太极拳老架、快架,杨澄甫定型架,杨式太极长拳、快架,吴式太极拳北派、南派等有关内容。
如前文所述,近代以来陈、杨、武、吴、孙、赵堡六派太极拳中以杨家出的高手最多,拳架流传最广。而从杨家发展而来的吴式太极拳也是众所周知的名门正派,其架子源于杨露禅、杨班侯所传的老架,架势小巧、斜中寓正,以柔化见长。从吴家拳20世纪初开宗立派以来的百年发展上看,该派拳更有利于健身,吴家传人多高寿者,但推手技击功夫相比杨家而言,多少还是差着一截。个人感觉,太极拳架势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杨家的拳似乎更有利于入门和达到王宗岳《太极拳论》阶及神明的高级阶段。对吴家拳的体会简述如下:
到了全佑之子吴鉴泉先生那才正式称为吴家拳,吴先生将家传的架子低、速度快的拳架革新为架子高、开步小、速度慢、连绵不断的拳架,始称吴式太极拳或吴家太极拳,实际上这种改革应该在全佑晚年就开始了。从科学的角度看,能否开创一个门派,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运动风格和训练体系,而不是张三从李四那学了点东西,便自然的又出来一个张派那么简单。至于为什么革新,有人说和杨澄甫先生改革杨式太极拳老架一样,是为了适应当时人们的身体条件,这一点有一定的道理。从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角度讲,任何一个事物如果想生存发展都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像一件新的商品,如果走俏必然是符合市场的需求,比如苹果手机、安卓手机等智能手机走俏一样,能给人带来更大的便捷。当然其也造成了异化现象,天天被手机绑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这一点与今天所说的主旨关系不大就不多谈了。就像今天很难再出现郭云深、孙禄堂、尚云祥那样的绝世高手道理一样,其根本原因就是社会已经进入了热武器、核武器、生化武器、基因武器、信息武器时代,武术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必然会被边缘化,至少其技击作用已经远不如在冷兵器时代那么大。先不说有没有明师指点,就是有,谁会下那么大的功夫去练,即使想下功夫练,那练拳占去那么多时间,工作营生怎么办?
慢架亦出真功。有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很多人的一个误区,认为杨澄甫、吴鉴泉等开宗立派的宗师革新后的所谓大架、慢架、连贯架技击作用不如老架、小架、快架,是健身的大架子。杨家的功夫在所谓中架子、小架子上等等,这纯粹是不懂太极拳的人胡说八道或者为了某些利益,刻意凸显其掌握的老架小架才是能“打架”的太极拳。实际上太极拳的架子只有一套,大家可以看杨班侯在老家广府传授的中架、小架、提腿架等等,名字基本一致,无非是不同阶段练习的拳架高低不同、速度不同、发劲方式不同而已,不会有本质的区别。又如吴图南传授的杨少侯太极拳小架、用架(网上既有文字又有视频),马岳梁继承吴鉴泉早年传授的吴式太极快拳(网上既有文字又有视频)。都是接近杨家老架的练法,没有太极拳的基础是极容易练成外家长拳的。
陈长兴传给杨露禅的拳架谁也没见过,但现在陈家的拳也就是两路而已,其中第二路炮捶还总有人怀疑是少林洪拳。田兆麟一脉说杨家的太极拳有三种架子,每种架子又分三种练法。而与田兆麟共同替杨澄甫执笔《太极拳使用法》的董英杰在其《太极拳释义》一书中明确指出,杨家的太极拳架子只有一种。另外,宣传吴式方架太极拳的人,也是这种说法。说吴鉴泉晚年定型的是圆架,早年传授的是方架,还说只有方架才能练出功夫,简直是笑话,看来还真没搞明白太极拳。须知古传太极拳别说85式,108式,160式,就是那二三十个式子而已,关键是要明白拳理。不懂拳理,把拳架增加到一万式,照样出不来功夫。而且太极拳是越练越少,不是越练越多,会多少个套路都不如精于一种,这个道理前辈们早就说过。
读过《太极拳论》的人都知道,太极拳的技击就在于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相连不断,绵里藏针,如棉裹铁,讲究四两拨千斤,所谓练就千斤力,只需四两功。但这里的千斤力绝不是硬力蛮力肌肉力,而是通过全身松沉下来的练成如棉裹铁的内劲,再加上太极拳特有的听化拿发、擎引松放的技法形成的战斗力,而这一点主要来自于推手、散手的训练,而不仅仅是练拳时的架子高低,速度快慢。练太极拳,特别是开始学拳时,架子越舒展,式子越连贯,速度越缓慢,心身越松弛越沉稳越好,当然这里的“越”字也是相对而言,不是慢到5分钟才做完一个揽雀尾,松到身体懈了萎靡了。大架子、慢架子的功夫出来之后,再练所谓的快拳、断劲、长拳、高架子才仍能保持太极味,保持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就像董英杰先生晚年自创太极快拳的道理一样。董先生说:“快拳是由上乘功夫,经实用而发明,有慢有快,慢是以静待动,快是发劲神速,有阴阳,有虚实,有精神,有蓄神,身法巧妙,姿势精彩,然非有三年以上功夫,不易领略也”。从另一个角度讲,杨澄甫先生改编家传太极拳之后,便不再传授老架,按说杨家的老架应该比董英杰自编的快拳更全面更古朴更接近陈长兴所传的太极拳,这点很是很遗憾。
杨澄甫先生将杨式太极拳改编定型之后,便以传授该拳架为主,杨家另有一套或两套太极长拳。从笔者收集的资料来看,长拳肯定是有的,杨澄甫先生自己在太极拳练习经验谈中便提到太极长拳,其一为杨澄甫长子杨振铭所传,有杨振铭弟子马伟焕提供的抄件及谢秉中著《中国太极拳的学与术》两套资料,前者65式,后者70式;其二为著名弟子陈微明所传,他在《太极拳术》一书中直言“澄甫先生传余太极拳,复传余太极长拳,其中有数式为太极拳内所无者,其余大概相同,惟转换之处前后略变易耳。所以表太极本无定法,亦无定形。……”并将杨澄甫所传59式太极长拳的目次,陈本人又将长拳增加到108式,其弟子林炳尧又将108式长拳细分为160式,并说:“练拳顺序为太极拳(慢拳)、推手、动步推手、大捋,上述各法熟练后再练太极藏拳为宜。藏拳每一式后即练习用法,熟练后再学下式,顺序而进,切莫操之过急!”另据杨澄甫首徒陈月坡的弟子张楚全出版的《杨式秘传129式长拳》一书记载,杨澄甫先生秘传给陈月坡这套129式的长拳,至于杨澄甫传给陈月坡时就是129式,还是陈月坡和陈微明一样都是在杨传的基础上增加的便不得而知了,按说杨澄甫传给徒弟们的长拳应该是一样的。综合目前各种资料,可以推断,所谓太极长拳应该是杨澄甫家传的老架或者老架的改型,这套长拳应该是熟练掌握太极推手功夫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掌握的一套更贴近“实战”的拳法,也许就是老架的练法。杨露禅、杨班侯所传的拳架中似无长拳一说,否则在杨班侯的老架永年广府流传的杨班侯中架、小架、提腿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等各种拳架中不会没有长拳。实际上杨澄甫定型的慢架子中37个基本动作每式都具备技击含义,正如其第一本太极拳著作《太极拳使用法》所列各拳式的用法一样。故长拳属于高阶段的拳架,类似董英杰自创快拳和陈式太极拳的二路炮捶一样,如无基础的太极拳功夫是很难掌握的。反之,如果推手功夫出众,做到满身是手手非手,练不练长拳都不影响技击的水平。有人说,杨露禅未能将所有功夫传给杨班侯和杨健侯,特别是从陈长兴那学来的炮捶。杨班侯只学了一部分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杨健侯没学,到了杨澄甫那就变成大架子拳了,连仅有的炮捶都没了,所以杨澄甫的功夫不如祖先。这纯粹是主观臆断,按照这种思路,那么学过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的杨班侯广平府老架的人功夫应该更好,现在练陈式太极拳的都会二路炮捶,怎么没见几个推手、散手功夫高超,出手见红的高手呢?笔者倒是认为,慢架功夫不纯,一上来就练长拳、快拳、炮捶的人,极容易陷入外家拳的练法,须知太极拳功夫讲究人不知己我独知人,讲究听化拿发,引进落空,而不是在不了解对手的情况下硬打硬进胡乱发劲,那样与外家拳又有何区别?醉心于老架、快架、小架、长拳者不可不知。
慢架松架出功夫,在杨澄甫先生本人和其高足李雅轩一脉体现的最为明显,实际上除了杨振铭、陈微明、陈月坡和崔毅士(见孙南馨著《杨式太极长拳》)之外,杨门的传人似乎没有再获传授长拳的。杨澄甫先生改革了家传的太极拳架,尽管声望可能不如杨露禅、杨班侯,但仍是一代大宗师,且有各种记录为证。客观上讲,杨露禅、杨班侯、杨少候的功夫我们也都没见过,只是大家都知道他们是顶尖高手,至于“神拳杨无敌”,其实更多的一种赞誉而已。李雅轩先生追求大松大软的练法,并没有继承杨家的老架、快架、小架、长拳等等,就是那一套115式的杨式太极拳(杨澄甫早年传授的杨式太极拳和晚年定型的85式略有区别)其本人和弟子栗子宜、周子能、林墨根都是太极功夫的高手,推手出神入化。特别是林墨根先生,也没听说练过什么快架、长拳,但推手功夫就是高,这在92年的太极高手推手视频和其他关于林墨根推手的视频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笔者根据多年练拳经验,结合各种学习体会,更有一种推测,那就是革新后的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不仅不是什么健身架,而且从练法上更容易达到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要求,革新拳架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的身体条件的要求,也是为了更加符合太极拳理,只有真懂太极拳的人才知道连绵不断、松慢圆柔“不使劲”的太极拳才是真正的太极拳。
综观以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关于杨式和吴式太极拳拳架。杨露禅、杨班侯、全佑、杨少侯所传所练的拳架,皆为杨式从陈长兴处所学改变后的老架,架子低、速度快、讲究断劲、发劲、跳跃,但初学者不易学习掌握,距离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要求也有一定距离,尽管杨露禅、杨班侯号称“神拳杨无敌”。杨澄甫先生所传杨式太极拳定型架及其练法更接近王宗岳《太极拳论》对太极拳的描述,拳架舒展大方、连绵不断更符合“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拳理要求;吴鉴泉先生所传吴式太极拳定型架小巧玲珑、斜中寓正、柔和绵长,更有利于养生健身。
二、关于推手。杨家的推手功夫讲究出手见红,在推手中注重发放手;吴家的推手长于柔化,发放手的功夫不如杨家。
三、关于各派太极拳的练法。无论哪个门派的太极拳,皆应先明拳理,而后按照老师要求一招一式认真学习,不断练习,边学边与《太极拳论》等太极拳的拳论内涵互相印证。从笔者个人的体会看,杨式太极拳的架子对初学者而言更容易入门。如果学不到正宗的杨式太极拳,遇到正宗的吴式太极拳也不要错过,这是宗于杨式仅次于杨式的正宗太极拳。练吴式的朋友请不要骂我,我是据实而言,我自己也是吴姓,尽管全佑是从汉姓姓吴,那也是本家,为人绝无毁本家名声的道理。而且,笔者说吴式比杨式略逊是从拳架拳理上而言,绝非单只某个人,功夫是练出来的,个人颖悟不同、功夫不同成就也不会相同。一个勤学苦练吴式太极拳的人决计不会逊于一个二把刀的练杨式太极拳的人。陈式太极拳无论老架新架,均比杨、武、吴家的拳更接近陈长兴传给杨露禅的拳架,更加古朴。仍保留窜蹦跳跃、发劲的动作,所以从入门的角度讲更难一些,若无明师传授,稍不留意便容易练成外家拳,这一点学者务必注意。
近几十来,陈家太极推手功夫好的人不多,远少于杨家和吴家,这恐怕与练习陈式的拳理和训练方式有关系。陈式太极拳的推手原传的只有一种活步推手法,没有杨式、吴式、武式四正四隅定步、活步等训练方法。
大家可以在网上看陈发科著名弟子冯志强、洪均生及其传人讲解推手的视频。冯志强先生生前是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的会长,但看他的推手,实在与《太极拳论》联系不上,纯粹是摔跤使绊子。洪均生先生创造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老先生为提高太极拳的实战用法孜孜不倦,创造了怎么练就怎么用的实用太极拳。实际上,稍懂太极拳的人看完这个说法一定会感到一头雾水。太极拳难道不能实用么?洪均生先生的弟子张联恩在网上讲推手的视频很多,但打开一看,你看到一个王宗岳所讲的那种太极功夫,更多的是擒拿摔绊硬劲拨拉,看的笔者只能摇头。网上能查到用太极功夫发人寻仗之外的陈式太极拳传人视频,貌似只有李经梧先生的。洪均生先生的推手网上也有,但真正发人的,只有一两个镜头。远不如李经梧、郑曼青、董虎玲、林墨根等人的太极功夫。
武式太极拳的拳架是武禹襄、李亦畲等人根据《太极拳论》改编的,说最合乎太极功夫的法度,最贴近《太极拳论》的指导思想。但影响和传播范围不如杨式、吴式的广。其拳架小巧含蓄,讲究起承转合,比吴式的架子还要小,从美观上也不如杨、吴的舒展大方,朴实无华,人称干枝老梅。但武式的理论用来指导推手非常之好,按照武式的说法,其拳“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武禹襄、李亦畲等人也确实都是超一流的太极高手。
孙式太极拳为孙禄堂先生所创,融太极化劲、八卦活劲、形意发劲于一体,武学技击的含义更为明显,但在几派太极拳中最为难练。孙式太极拳讲究活步开合,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杨式老架、高架、快架,实际上属于高级的套路。根据笔者的经验,若无孙门形意拳、八卦掌的根基,特别是形意拳三体式的根基,单练孙式太极拳很难出功夫。
简而言之,若能以武式太极拳的理论与杨式、吴式、孙式太极拳的理论相结合,以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听劲化劲方式为指导思想,以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为基础,理论上更容易练成真正的太极功夫。当然,如果再能结合孙式太极拳,特别是形意拳的发劲方法,从功夫的角度讲就形成了1+1>2的效果,譬如李玉琳先生一脉的练法,代表人物是郝家俊、李天骥、牛胜先等人。关于李玉琳先生一脉的推手功夫,牛胜先先生有一段记载。
牛胜先先生在《怀念恩师李天骥》一文中,提及马礼堂先生的一句话:有铁甲坦克车之称的马礼堂老师,在光华里住在抗震棚里。恩师得知我也在光华里住,就让我去看望马礼堂老师。马老师高兴地和我谈起在南京和孙锡堃推手,在武汉和赵振东推手,在北京和李剑秋推手的事。马礼堂老师的夫人牛女士笑说,“你当着李天骥的徒弟别乱吹,你让人家郝家俊打得你四脚朝天,你以为他不知道?”
马老师哈哈大笑道,“对,打遍天下无敌手,打不了李家两个半。”这两个半是指的谁呢?一个是李玉琳先生,一个是郝家俊先生,这半个就是我的恩师李天骥。
李玉琳先生在其师父郝恩光去世后,就承担起照顾师父的遗孀孤儿的责任。郝家俊先是由师兄李玉琳亲自教拳,又有幸得到孙禄堂、李景林等武术大家的指点,后来又拜于杨澄甫门下学习杨式太极拳,终成名家。但武术圈内一般认为其之所以有如此大成就,离不开李玉琳先生的培养与照顾,因此说他是“李家的”。至于两个半的说法,实际上是马礼堂先生将自己与李玉琳、郝家俊、李天骥三位先生的功夫进行了比较。马礼堂先生也是武林高手,曾先后求教于张兆东、刘纬祥、刘采臣、杜心武等武术大家,功夫十分了得。他自认功夫不如李玉琳和郝家俊两位先生,但他的功夫与李天骥先生仿上仿下,难以分出胜负,因此说李天骥是半个,也就是不分胜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