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行拳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续一)

(2016-08-17 19:27:55)
标签:

转载

分类: 精彩转帖

前文介绍了行拳时对于“中”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初级的要求,即中轴要有、重心要对、中线要明。在这里继续粗浅的介绍一下行拳中对于“平”的要求,即心神要平静、重心要平稳、气血要平衡的基本含义。

关于心神要平静,对于修为拳术,无论是为了技击,还是为了健身,这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前提。换言之,心神若没有处于平静的状态,就不要练拳,这时练拳是不会产生有益的效果,其结果或劳而无功,或走火入魔,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所以,即使我们不去追求什么内功造诣,仅仅为了取得健身的效果,也必须使自己心神平静,才能练拳。

什么是心神平静呢?在最初级的阶段也有三个台阶,最初是心能静下来,不躁动,在心里面无所牵挂。作为最低的要求也要做到这一步。进而是心神入静入定,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而不是想象出来自己身体气血的鼓荡与流动。到此一步,练拳的效果就会更为高效,自己在行拳时会有很多很清晰的心得体会,由身知到心知。再进一步,心神进入到观止的层次,身体内外境况皆能身知,非常清晰,而且内外互不干扰,意动有据,意静神明,由无极式站到此境,再借此境行拳,效果非比寻常,如是行拳,内功修为日进,其修为内功的效果与打坐无异。支一峰先生说:“在此境中行拳确有心神与天地接通之感,两臂伸缩虽不用力,却有摇动天地、力透山川之感,实乃内气充足所致。”所以即使是最初级的心神平静也不是想做到就能做到的,这是一种修行,入道之门就是孙氏无极式,行拳时就是将此式之意逐渐贯穿、融合到拳中各式之中。此为关于心神平静的最基本的要求。

关于重心要平稳,行拳时,除非某一式有特定要求,重心要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不能有任何起伏。这条说说容易,真正做到则不那么容易,需要有三体式的功夫。重心平稳运动无论对于劲力形成的质量还是对于速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尤其当站立时双方的技术水平差不多的时候,谁在运动中的重心更平稳,无论在机会上还是在打击强度上,谁就处于更主动的地位。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重心是否平稳即是其一。

关于气血要平衡,这是指练拳时要符合气血运行平衡的原则,这个原则与中医理论是完全一致的。下的功夫越大,身体内气血运行是否平衡对练拳的结果影响就越大,有人练拳下大功夫练,在开始阶段猛长功夫,可是到后来却把身体练坏了,起因大多是其拳不符合气血平衡的原则。如形意拳的五行拳,有人很肤浅的提出五行生什么练什么,这是违反气血运行平衡的做法,下大功夫后却把身体练出了毛病。练习五行拳的目的,对“内”而言,是求得身体内气血平衡机能的深化,是个动态平衡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不是要生什么练什么,太极为土,土本身就是一种平衡态,亦即太极的状态,土生金,这时可以练金即劈拳,打破原有的平衡,练金到一定程度后,金生水,此时不能再去练水,而是要练能与水相平衡的东西,即火,什么生火呢?木,所以要练崩拳,崩拳属木,木生火,于是能够与水相平衡。于是使身体气血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态,身体机能的稳态能力得以提升。这里只是举这样一个最浅显的例子。对于拳中各式,若想在练拳时获得最大的收益,就需要对《易经》、《老子》、《皇帝内经》等有所造诣。所以,当年孙禄堂先生找传人时,对他们是否在这三经的修为与理解上有一定基础甚为看重。所以孙氏拳的高境是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有明师指导才有可能达到的。

拳术达到一定基础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结合自身条件,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就是如何取舍的问题,这是能否进入到大成境界的关键一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气血平衡。所以拳术真正到了高境,就不仅仅是下功夫的问题,功夫当然必须要下,而且不仅具体技术要合理,还要与你自身的身体以及你原有的技能相配称,不仅要有利于技术之间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且还要符合自身体内的气血平衡。

所以,真正修为内功的拳艺,稍有不慎或见识上产生误识,就容易出偏,功夫下的越大,出现的问题就越明显。近代很多知名的以修为内功拳为主的武艺家、技击家,其身体却很槽糕。反而一些练习所谓外家拳的拳师身体情况很好,就是当一个人进入内修的境地,但又不明气血平衡之理时,其锻炼效果是负面的,就养生而言还不如不练。据杨明漪先生的记载,当年在内功造诣上登峰造极的孙禄堂先生就告诫同道:“学者可于力上求,勿轻向气上觅。……古人之不轻传人,匪吝也,不忍以爱人之术杀人耳,无明师真诀,切不可盲从冒险。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