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锦州的周将军庙
(2016-08-09 17:31:13)
标签:
转载 |
分类: 精彩转帖 |
锦州的周将军庙
锦州西门外关帝庙称老爷楼,院内西南角有周将军庙,又称周公祠,是明末山西守将宁武将军周遇吉的专祠。
这个庙是两层大殿,一间山门,无配殿、钟鼓楼等建筑。前殿正中塑周一人,戎装正坐,旁塑两个武将侍立。后殿中塑三个像,中为周母端坐,两旁右塑周像,左塑周妻像,皆侍立,便服。此三像在神台上。台下两旁,东塑一老汉,苍颜白发,西塑一女侍,中年形貌,手捧茶盒。前后殿皆有壁画,绘周一生经历,由出身到为将军战死。此庙虽有山门,但经常封闭,从未开过。只是两层殿均有后门,不是小门,在神龛后的正中,很宽敞,可容多人出入。因此前殿可通后殿。后殿的后门之外,就是关帝庙院内的一隅。寺僧侍弄着一个小花园,有暖房、洋井等设备。周祠殿后的后门,正对此处。此庙就如附在关帝庙一样,一切都有关帝庙代管。
关帝庙由伪满到解放那一段时间,住持僧名玉章,是朝阳蒙古族人,俗名李振生。为人癖性好洁,经常将寺内清扫得净无纤尘,周祠也是一样。并不像有的寺庙,除庙会时之外,佛殿经常不加清扫,桌案封尘,霉气扑鼻,殿门外锁。有戏言说庙里的泥塑神佛和坐监牢差不多,该寺则不然。
周祠没有庙会,平时烧香参拜的也不多。因为人们对他一无所求,不像观音、药王、财神、大仙等庙,可以求财、问子、治病、祈福,因而平素无人踏足问津。只是每年旧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邑中人有节日临风登高的风俗,但是昔日锦州并无高楼可言,唯有到关帝楼上去登高。寺僧也开门接待,同时也将周将军祠两层的前后殿打开,任人游览。一般登关帝楼的人,赏玩之后,从关帝楼下来,都要到周祠去看看。先从后殿的后门到后殿,再由后殿院内(院子不大)进前殿的后门而到前殿。游览后再由前殿折回到后殿,由后殿又回到关帝楼院内,再由关帝庙出去,因山门从不开放,所以不能正出直入。
周祠前后殿的四面墙上壁画,是清末时人物、知名画家福果和尚所画,游周祠的人,多数是为了看壁画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对壁画内容(即周遇吉生平事迹)和画者技艺评头品足。在那一天,从清晨到午后,来者络绎不绝,极一时之盛。
据史传记载,周遇吉,字翠安。为锦州城南松山附近周家洼子人,故死后立庙在锦州。民国初年,锦州文豪翟镜清曾有游周公祠诗,是长篇古风,首二句云:“周公身死名未死,庙貌煌煌立桑梓”,既是指此而言。
周为猎户出身,入军为将,有功,任山西总兵,次年与农民起义军相战,死,其妻亦战死。周侍母孝。清初时锦州民间文人韩晓窗曾作一鼓书弹词,名曰《宁武关》,对周奉承备至,此词至今犹存,鼓书艺人还有能演唱者。
周故后,南明福王朱由崧于弘光元年(1645年)下诏,谥“忠武”,从祭武庙,在其故里中屯卫(锦州)建祠。故周在此祠外,在各地武庙也均有牌位。此庙在清乾隆、光绪两朝,皆曾翻修彩画。有光绪时翰林学士陆善格撰考之石碑立院中记其事。清嘉庆进士,道光年住锦州教授谢元晖(旭亭)作联曰:
孤城已陷,一宝成仁,志不移。
何事飘来到水涯。
睡觉推窗惆怅望,
孤身停处玉为家。
鹤归应有语,看榟乡蔚起国民兵。
1947年夏,一名国民党军官曾与九名专员游周公庙(其中有教育专员臧启方),问因何建庙于此,僧人答以周是城南松山人,因建于此。走后,曾派一副官之类的人,到松山访周后人。当时,松山有周姓四户,有两户是亲兄弟,另两户不是同族,其中还有一户是满族人,都不承认是周遇吉后人。那人又回寺内,问僧人玉章,玉章说:我连松山去都没去过,什么也不知道。其后人之事,亦不得而知。
玉章和尚在1961年死去。解放后,这座庙与关帝庙一起逐渐变成平地,现在为古塔区南三小学占用。
《武连勤讲诉锦州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