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增 補 太 極 內 功 解 秘

(2016-06-04 21:10:22)
标签:

转载

分类: 精彩转帖

     

 

 

     增補太極內功解秘

 

  作者:祝大彤

                                                                    

 

 

                                              

    祝大彤先生師從太極拳宗師楊禹廷「吳全佑再傳弟子」學習太極拳三十年,現將學習太極內功心法公開,發揚中國太極拳的精髓,易學易明,讀者不容錯過 

    學拳不學功,到老一場空.學習太極拳,太極內功心法才是關鍵! 

 

《增補太極內功解秘》港版說明

 

繁體字增訂版《增補太極內功解秘》在港出版,是香港、大陸兩地太極拳愛好者的盛事。

 

兩年前出版一冊太極拳理論專著《太極解秘十三篇》,為甚麼又出版太極拳拳理小冊子呢?其一那冊書是一九九七年完成的,第二年又修改潤色一番,充其量是五年前的太極拳拳藝水平,成書後錯處不少失有勘誤,多少有些遺憾。其二筆者有一位研究秘宗學的忘年友,知我書中將內功修煉要﹁實話實說﹂,他說不可,他認為當今有人真假不辨,功絕藝盡,不如留有餘地,對方尚有悟得的道行和興趣。

 

筆者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在全國武術理論期刊、報章上發表太極拳論文近百篇,又有理論專著誕世,反反覆覆說理。楊禹廷大師有﹁打拳打個理﹂的教導,陳式太極拳家陳鑫大師在《學拳須知》中明示,﹁學太極拳先學讀書。書理明白,學拳自然容易。﹂關於打拳打個﹁理﹂,悟得之後,寫有心得,《學拳明理方得道》一文,發表在《中華武術》。幾年過去了,筆者仍然重視拳理的研究。十三年前在經濟不寬裕的情況下出版《吳圖南太極拳精髓》,書中收有﹁國術概論﹂一文。此書原名為﹁專集﹂,經好友足球評論家金山先生睿智點睛,改為﹁精髓﹂ 為該書披上金身,功德無量。有武術學子撰寫論文,論述《國術概論》,得到學位,不失為雙倍功德。

 

有摯友玩笑﹁太極拳理論家﹂,筆者只是口頭嘴把式。到外省市講學,基本不傳授拳套路,亦不教推手,只是講拳理,說拳道。本學拳先明理的宗旨,更深層的瞭解太極拳學,引入拳之根本,比學套路更為有益。筆者研習傳統太極拳四十多年,得到上世紀京城吳圖南、楊禹廷、汪永泉等太極大師的調教。登堂入室得到譽稱太極拳松空藝術大師楊禹廷九載的晚年精益傳授。也得他們的弟子王培生、馬有清及朱懷元、高占魁等名家的點撥。但因文革之災未能焚香拜師。醫武一家,醫為武之源,後拜唐藥王孫思邈之後孫紀乾大師為師,賜號繼明,師兄孫繼光代師傳藝。成為孫氏門徒之後,心有靈犀一點通,將孫氏家學內功與太極拳拳理拳法巧妙結合,融會貫通,拳藝精益上進。

 

太極拳博大精深修大道悟得內功是根本。筆者遵大道至簡之本,下筆把握三易,即易懂、易學、易操作。當今社會科技、經濟高速發展,一切助力奔小康。太極拳傳播亦應與時俱進,君不見有人學練太極拳十年二十載,或更長的時間,一套太極拳練來練去也練不好,自己將要淘汰自己。﹁太極十年不出門﹂也要從新定論。筆者十分贊同武派太極拳李亦畬大師的一句名言,他說:﹁要心靜。隨人所動,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意,不是用勁。﹂此言絕妙之極。﹁太極十年不出門﹂在先,他的﹁一年半載﹂施後,敢於衝破迷信,在封建社會是要有了不起的勇氣。其實,太極內功的取得,老師是關鍵,教學方法要體現﹁大道至簡﹂。

 

筆者傳播傳統太極拳道亦有多年,從來不說玄,如行氣如﹁九曲珠﹂,氣是看不見的。因為筆者不會九曲行氣,說給學生是欺騙他們,也不說、不寫玄虛的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不說不寫,也不拿不懂的東西去嚇唬別人。像煉精﹁化氣、化神、還虛﹂,筆者知道此理論很重要,因為說不清、道不明也不會化,絕不去拉一面古典大旗。筆者在書中說的堅持通俗能講能做,對方易懂、易學、易操作,如此可以有深研太極拳之興趣,挽住內功上身。筆者在朝陽區某社區授課講解太極拳人的體能,有一句﹁皮毛要攻﹂。一位退休教授問,﹁皮毛要攻﹂是甚麼意思?這時講解是無用的,問她想看嗎,圍過來很多朋友,筆者在七八月酷暑天,將雙臂平伸,大家看豎起來的汗毛,不約而同的﹁啊﹂了一聲,告訴大家皮毛攻是陽鬆,陰鬆汗毛是立不起來的,二人較技摸不到對方骨硬,這是陰松,不可冒進,摸空了認輸不可強攻,同道對陰鬆陽鬆的狀態有了直觀瞭解,修煉也方便。

 

群眾性的太極拳活動,通俗易學好練為宗,對於深研者也不要搞玄學。說到底修煉太極內功是以減法入手為是。京城太極拳楊禹廷大師,是大道至簡的典範,他從來不說深奧難懂的拳理,以減法說理。總是教導身上不要掛力,他的定型拳架八三式三二六動,練好一陰一陽兩個動作,一通百通。﹂三二六動,去掉三二四動,減法內功構之後,有可能大道至簡。後來我明白了這個道理。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水看起來柔弱善小,但它能水滴石川,任何堅強的東西都敗在水的川流中。我們練拳如行雲流水,被動行拳距內功上身不遠了。

 

修煉傳統太極拳有益身心,胸懷大度,心態平淡,修為平和的人生境界。筆者摒棄醜規陋俗承傳下來的拳藝盡一切可能向後學者傳授,這是武術太極拳人應該而且要努力去作。這冊內功解秘的宗旨是向世人普及太極內功。作者在書中深層次的認識太極拳,闡明甚麼是太極拳,太極拳是甚麼。細述放鬆周身上下九大關節的必要以及如何修為。修煉傳統太極拳,九大關節不松就無法深層次深研拳道。

 

太極拳博大精深在何處?在修煉者身上,要改變思維,也就是反思維。關於太極拳的松,筆者深入剖析,首次向公眾明析陰鬆、陽鬆、陰頂、陽頂以及陰陽互抱太極圖。書中觸及到意識、潛意識、潛能以及高科技的反物質、暗物質、納米等等。書中還以濃墨重彩透徹分析人體中的力點,如何去掉力點。只有循規蹈矩修煉拳術,如何三動三不動,在拳場練煉嗎?太極功夫在場外︰︰︰總之內功解秘面對面、零接觸,中間毫無障礙。只要您有意修練鬆功,欲得到鬆功,請您坐下讀書,研究太極拳理論,不管您習練哪家哪派,天下武術是一家,修為松功,終極達到全身透空。心、神、意、氣、安靜,極為安靜,清靜無為,健康、長壽的最高境界,這是太極拳大道。

 

筆者的第一部太極拳理論專著《太極解秘十三篇》在海內外暢銷,很多讀者希望讀到更為通俗的太極拳內功理論書藉,增訂版《增補太極內功解秘》向海內外廣大讀者和太極拳愛好者介紹太極內功普及太極內功,能和香港同胞面對面交流傳統太極拳拳藝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我和我的《增補太極內功解秘》將是你們的朋友,從中找到修煉鬆空的臺階,拾級而上進入虛靜的太極拳精彩世界。

                                                祝大彤(繼明)

                                             著於北京東北角西壩河畔

                                                  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什么是太极门松功呢?松功是太极拳练家终生追求,一世修炼最高境界的功法。简洁的说,松功是内外双修,内求心神意念放松,神经安舒,头脑清静;先求心意松,而后肢体松,从脚到顶,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松开,且节节贯串,举动轻柔,顶上虚灵,周身全体不着力,形于手指,肢体肌肤干净。

 

 太极拳的体能要求九大关节放松, 还要求溜臀,裹裆,收腹,舒展前胸,圆背,而关键是吸收胸窝,收吸小腹两侧的腹股沟。拳论明示:“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太极拳盘拳练功举动必须轻灵,这是太极拳之特性。要按照太极拳的拳理拳法,阴阳学说规范动作,循规蹈矩,一丝不苟,否则将一事无成,一生盲练。

 

 笔者有幸见到过京城已故三位太极拳名家:寿星---太极拳大师吴图南;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杨式太极拳在京掌门汪永泉大师。他们的人生道路不同,文化素养各异,但他们的松柔功法达到自然空无之境界。他坐在那里跟别的老人没什么两样,你只要想到他是太极拳大师,精神上与老侬结合上,即刻你的精神世界便会起变化,你会发现坐着的不是一位老人,而似衣服架上挂着一件空空的衣服,你想过去摸摸这件“衣服”,突然会脚下出了轴,站立不稳飘浮起来。他老人家用老式八仙桌左手放在桌面,手背朝上,让我按。轻轻摸上手背,感觉胸口一紧,直上直下蹿起一米多高。我还没有明白过来时候,老拳师笑笑说:“咱这是玩艺儿。”在拳场,老拳师作“收势”,左右伸展两臂,一边三四个人拉拽,前边推胸,后边推采,前后左右有十人之众,都未感觉老拳师有什么动作,顿觉头脑一片空白,脚 下飘浮,一一摔跌出去。

 

 早在七十年代,在杨禹廷大师家中,我就急于想求到松柔功夫。可老拳师明示,要扎扎实实循规蹈矩练拳。大师语重心长地说:“咱这太极拳就是两个势子--一阴一阳,一通百通。”事隔三十年,偶然在一篇文章中见到太极名家杨振基先生说:“推手不能长功夫,功夫是拳上练出来的,不是推手推出来的。”一位是吴式太极拳宗师,一位是杨式太极拳名家。“一长一少同一祖宗,练法不同,而谈经论道体验相同,道出太极拳训练之真谛。

 

 太极拳博大精深,难求不好练。台湾一位太极拳家认为,不能专心技艺之苦练,其成功率仅为百分之一二,其余皆成就渺茫。笔者谯 ,凡盲练者,对太极拳不具深刻的认识,对拳之意义理解肤浅,有甚者,打了几天拳或根本不练拳而热衷于推手,推来推去,只是摇头摆尾,闪腰挪胯,有了一些灵活的小窍门,拙法加本力而已。走上一条与太极拳拳理相悖的弯曲小径。

 

 杨禹廷大师,一生与太极拳结下不解之缘,每天盘拳不辍。在他96岁仙逝的那天上午还在练拳。老拳师终生研修太极拳,一代宗师堪称楷模。有没有练拳练出松柔功夫的?有!杨禹廷大师晚年用短短几年时间培养出几位松功较好的学生。他的长孙,青年太极拳家杨鑫荣,就是松功、技击比较全面的佼佼者。他刻苦用功,夏天练拳,手指往下滴汗,汗水湿满拳场;冬季不论大雪封路,寒风刺骨,每晚都在京皇城下,单鞋光手盘拳,浑身发热,手冒热气。

 

 杨鑫荣对太极拳道深入研习,悟性好,周身松空,穿着上衣,袖筒里空空的不像有胳膊,若站在他身面前,腿软打晃,进也进不来,跑又跑不了。杨鑫荣在爷爷的点拨下,潜心研修,不负众望,掌握太极松柔和技击功夫比较全面。他带领3 0多名学生,训练从实战出发,从不假作让手,客气出招,技击场上实打实,动真格的,不管你是谁,拿着什么器械从四面八方袭来,都讨不到便宜。青年太极拳家把握了“以静制动,后发先至,阴阳相济”,“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动急则急应,动缓则随缓”等拳之真谛。那么,怎样练松功呢?

 

1,拳里出松功

 既然太极功夫是拳里出来的,每一位练家应当重视拳架修炼,按太极拳理,阴阳学说规范,不得贪多求快,绝不允抡着两只胳膊臂瞎练。首先作好无极式,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肢体的九大关节要节节松开,且节节贯串。肢体上的几个重要部位,在练拳时也要放松。诸如溜臀,裹裆收胸,圆背,弛项,收左右腹股沟,吸收胸窝,顶上要虚灵。总结起来,称谓“九松十要一虚灵”为松柔之本。这种放松虚灵状态贯串盘拳始终,而手不着力,犹为食 指轻轻扶着套路路线,体味太极拳独有的弧形路线,长此以往,松柔功夫定能上身,拙力自然退去坚持下去其妙无穷。

 

2,三不动

 练拳最忌三动,即意动,主动,乱动。拳理规拳理规范三不动,即不要有动意,不要主动,不要乱动。君不见公园常有练太极拳,闪腰挪胯,摇头摆尾,晃身动膀,这样行功有悖拳理拳法。正确练拳行功收腹空胸,空腰圆背,上下左右,前进后退,全然靠两腿的重心阴阳变转,身躯不动循规蹈距易出功夫。

 

 有一次笔者应邀到江南某市讲学,中午在某酒楼用餐。席间,一位青年将拳师按于椅间请老师起来。可这位拳师起身蹬脚,摇肩欲起,可惜,摇晃一阵子,也未能站起来。有一位长者,问我们这桌的某师,能否也请那位拳师小度身手。在征得同意后,那位青年练家走过来,将左手按在某师左胸,右手按卡在右肩被按在椅子上不能动得。某师哈哈一笑,轻轻松松从椅子上站立起来,按者向后跳出去。

 

 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按常人理解,一个人70公斤,加下按之力70公斤,大约140公斤,若挣脱对方,要具备280公斤的力方可站起来。而太极拳松功,脚下一松,用点阴阳变骅,使对方按空了,脚下飘浮,不用斤两之力,轻松而起。站立之条件是身不动,也没有动意。如主动乱动想站,是很难站立起来的,这是太极松柔之理。

 

3,立柱式身形

 王宗岳公论及双重之病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盘拳技击均不可双重,拳理规范单腿重心,杨禹廷大师称为“立柱式身形”。立柱式身形是脚 与顶的上下一条线,“上下相随人难进,”便于修炼中正安舒,方位方向清楚准确,前时后退川子步,实脚 实足,虚脚虚净,变化灵活,利于太极脚的弧形运动,符合阴阳变化之理。

 

4,脚下双轻

 太极碰撞的根本在脚下,也就是“太极脚”。拳论云:“其根在脚,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脚下双轻,自然轻灵,自然腾虚,对方必失去重心,飘浮而起。这是练拳者双脚自然平松落地,脚趾亦应自然节节放松舒展行功。如果找不到感觉,请踩上加厚地毯,也许对你有帮助,日久脚下自有双轻之感,身体结构的变化告诉你,你的身上松出来了。

 

5,跳舞和悬垂

 经过努力,身上仍然僵紧难以放松下来,笔者劝你暂停下来,到晨练舞场看一看,为什么我一个难以放松,而舞者两个人踩着音乐的拍节轻快和谐,翩翩起舞。不要以为练拳人跳舞不好意思,请看截拳道开山李小龙大师,在拉丁舞场取得香港恰恰舞金牌,此举对他在武功的道路上助了一臂之力。

为了体验九大关节放松,节节贯串的感觉,可以在单杠,树叉,门框以及方便的地方作悬垂,自然松垂,有益松肩。

 

6,关于松肩

 肩在拳论经典哲学著作中落笔不多。太极拳十分重视松肩,常将松肩和垂肘联系在一起。松肩垂肘是不是松功大成呢?不能这样认识。笔者谈的松肩,不是肩的小灵活,小窍门。在技击场,能以晃肩,摇肩,躲肩“化解”对方来力。松肩不是这般容易,从脚到手九大关节不放松,不能达到节节贯串,单独去松肩是不可能的。而松肩是周身空松后的最终功成。] 

 

 已故太极碰撞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的肩是个空的,以手去按会像跌入深谷,没有底。他的长孙杨鑫荣先生,穿着上衣,袖筒里似没有肩肘和大小臂,松肩跟收吸胸窝是密不可分的,肩真正松开,按之有追不上的感觉。拳友可以在实践中体验。肩是身体的一部分,整体松柔功夫达到上乘,肩自然放松。说到底,还是要在拳里修炼。

 

 太极拳博大精深,说到根子上是“道法自然”。只要修炼方法对路,在明师指点下得到松功并不难。

 

 太极拳是什么? 说到底,是微小运动. 

  拳论曰:“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开展到何处,紧凑至哪里,不好理解。有人在练拳过程中将手伸展到极限以示开展,上肢屈回表示紧凑,此练法未能体现拳论的关要。 

 

  清末民初,陈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引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展紧”之理论,融会贯通,理解了开展与紧凑的辩证关系。他在《太极推原解》中说:“卷之退藏于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详解开展与紧凑之秘。“大”为无限大,肢体难以达到之“大”,惟有神意可达;小到退藏于密,用显微镜也难以窥视,也只能用心神意念去表示。 

 

  太极拳是艺术,是阴阳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动静相兼、大小双修的艺术。而阴阳、内外、动静又以大小展示,大到无边无际,小到退藏于密,无形无象,触之而空,即是太极拳的微小运动。其实,修炼太极拳实质是太极点的修炼,点越小,功夫越显,层次越高深. 

 

  笔者在《太极解秘十三篇》一书中,将太极拳的微小运动称为“太微拳学”,文中写道:“任何科学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太微拳学也不例外。太微拳学研究微小运动在身体内部的变化。太极拳的点是太极拳的细胞,在拳中起着运化阴阳的积极作用,对太极拳爱好者的健康有很大帮助。” 

 

  我们要认识和研究太微拳学,就要修练和运用它。为了将太微拳学说得清楚,讲得明白,试以太微点解析在技击中的运用,以说明“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而便于把握和运用。二人较技,若对方有“点”的功夫,则推而不动,按之不入,似乎飘浮于对方臂上、 身上,自己脚下有上浮之感。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像往荷叶上倒水,水在荷叶上不渗不透,不流不散,浑圆似珠。太极高手同样不怕外来之力,将外来之力飘浮于臂上,原理同荷叶上的水珠一样。 

 

  太微拳学脱胎于太极拳,从太极拳的阴阳相济中修炼,身上渐渐褪掉本力,体悟到松柔功夫,才有可能在身上出现“点”。 

 

  那么是不是所有习练太极拳的人身体中都有“点”呢?不是。一般打太极拳似太极操的人,周身僵紧,体内不会形成太微点,也无从研究太微拳学。立志修炼太极拳,自强不息、锲而不舍者,多练、苦练也不一定成。要循规蹈矩,按太极拳拳理规范的动作盘拳修炼,认识和理解太极拳是高雅的松柔艺术。一举动似行云流水,周身轻灵,行功盘拳用意不用力,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方有可能体验太微点。 

 

  身上有太微点的存在,周身极为轻灵圆活,血液循环顺畅,对身体健康有益。在技击运用中,身体若不受外力进攻,奇妙的太微点是不会显现的。只要开发出来并运用自如,太微点是长于他人的秘密武器,接手便施,遇敌扬威,敌人躲不开,化也化不掉。 

 

  有了太极拳学,便显现出太微拳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你大我小,你小我大,你来我隐,你走我显,阴阳变化,其妙无穷。太微拳学称得上是习拳者必须研究的养生、技击之“大工程”。 

 

  对太极拳高层次功夫的“点”有所了解后,对太极拳“胎生”出的太微拳学的功能作进一步的研究,再结合实践练拳,就不会强伸妄曲,闪腰挪胯,摇头摆尾,而是以动点和止点进行修炼,从而改变盘拳习惯,提高拳艺质量,有益于功夫上身。拳友同道可以在练拳、打拳、盘拳中去体验拳之真谛。 

 

  深研太极拳学,即涉足太极拳技艺的微小运动的研究,也是太极功夫上身的过程。如果练家只注重推手、技击,那么修炼的就不是太极拳学,也并不是修大道,而仅仅注意拳术本身而已。 

 

  太极功夫从拳里出来。杨式太极拳家杨振基先生说:“功夫是拳上出来的。”京城太极拳大师杨禹廷说:“太极拳就是一阴一阳两个势子,一通百通。”他们都说的是拳学。只是扎扎实实地练拳,才是进入身心的修炼。

 

   放松小指是修炼太极拳窍要

   在修炼太极拳中,小手指似乎无足轻重,习练者往往不注意它的存在,也不刻意去练小指的动作。但在太极内功中,小手指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小手指有阴阳两条经络,自少泽、少冲始,手太阳小肠经主阳,手少阴心经主阴。心、小肠在人体中处於十分重要的位置,与保健、养生密切相关。笔者月在广东省兴宁市讲学。在课前与几位拳友交谈,得知有的拳友经常有胸部憋闷感,练拳後感觉胸腹不顺畅,便说:“我从北京来,为了大家健康,送给你们每人半个保健医。”台下的听众热情洋溢,气氛十分活跃,便开始了“松功讲座”。

 

  两小时过去了,半个保健医还没有出场,有的朋友坐不住了,递条子问这件事。我告诉大家,保健医就在自己的身上——是小指。很多朋友纷纷看自己的小手指。我请朋友们站起来,举右手,不要用力,以无名指领引,肩松而起,到极限,不加意念,松小指自然下落。注意,手下落时不挂力,完全自然下落,手和胳膊不挂力,从起到落不以意念支配,越自然越好。松小指落手时,会感觉到身体很通畅。当时听课者纷纷举手下落,场面热烈壮观。有的人边起落一只手,边腾出一只手扶摸自己胸前,体验著通顺、舒畅。经常松小指,可使脏腑通畅,对便秘有疗效。

 

  松小手指不但有养生、保健神奇之效,对太极拳修炼也很重要。有很多拳友为松肩垂肘难求而苦恼,甚至有练家十年二十载肩松不下来,笔者向大家推荐小指松肩垂肘法。只要经常保持双手小指放松,肩自然放松,肘自然下垂。凡有从前向後、向下的拳势,松小指、松肩垂肘手臂自然下垂或後捋。在技击中,如对方攻来,不要以力去硬接对方,要松小指,令对方扑空,在他欲逃的瞬间,他的精神、呼吸、肢体等都是凹的状态,必然空虚,应迅速进行打击。二人较技是大工程,要经常习练,说著容易练著难,若欲精研深钻拳艺,须勤练补拙,熟能生巧。

 

  小手指不善劲力,平时只能作掏耳朵那种小的动作,在武术动作中不占主导,这是小指的不足,又是它的优势。因为小指难以贯劲用力,太极拳以阴阳变转,举动轻灵、用意不用力行功,小手指就发挥出绝妙功能。在太极拳内功中,小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凡多年双肩松不下来、垂肘垂不下去时,松小指即可。松小指功法,易懂易学易操作。小手指放松,腕也可以随之而松,肘也随松腕而自然下垂,肩也就自然放松下去,这是小指在人身上的大作用。

 

  天下武术是一家,凡习武者周身均应紧凑,双手应舒展。虽然有些拳种有各种勾屈指法,但是,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要求五指伸开,舒展不挂力。一代吴氏太极拳松柔大师杨禹廷提到:“手要平,不要挂力。”从运动生理学上讲,手指的末梢神经只有在舒展五指之後才能发挥更佳的功效。

 

  有不少拳友在较技时五指全伸,出手没有威力。究其原因,是对於习练的太极拳研究不深,理解不透,下功夫研究不够。只知五指为掌,而不知掌中奥妙,不知每个手指都有各自的用途。太极拳是科学的、讲究阴阳变化的拳技,不能单纯以拳论拳。太极拳有自身的规律,不按太极拳的规律行功,又不遵太极拳规范,有悖拳理拳法,太极内功当然不会上身。

 

  练太极拳时,五指功用不同,大拇指主自家重心;食指不能著力,主轻扶套路路线;中指主中正;无名指引领向前的动作;而小手指在练拳行功中起著举足轻重的作用。练拳松小指,推手松小指,技击同样要松小指,小指在太极拳中无所不在,可谓“小鬼当家”。太极拳修炼要求从脚到手放松九大关节,松小指有益於放松九大关节,有利於松肩垂肘,有助於放松两踝和两腕。希望太极拳爱好者在实践中勤於研究,以提高拳艺。

 

  前文笔者已经讲过,经常松小指对脏腑通畅、上肢下肢的经络通顺、气血松畅不瘀阻和缓解便秘也有一定的益处,对保健、养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公开放松小指之秘传功法,如果拳友们学习运用放松小指养生法,健康水平会大大提高。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