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清末民初的太极高手是这么练成的

(2016-05-10 14:38:27)
标签:

转载

分类: 精彩转帖

    清末民初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战乱不断的时代。都说乱世出枭雄。此话不假。这就成就了诸多太极高手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武风盛世。那么,高手们的种种奇闻异技是怎样练成的呢?

[转载]清末民初的太极高手是这么练成的

        当然是通过体系的有序训练来实现的。原理上与现在竞技体育的训练体系的道理是想通的。

 

完整成熟的拳术有“三盘要全”一说。而三盘在人体上根据其生理特征和功能性分别被称为上盘、中盘、下盘。

 

因为拳术通过唐宋之后的积累,在明清就已经达到了修炼体系的理法巅峰。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为此提供了极大的营养。如此,内家拳术也就不可避免的建立了一套天人相应,天人相合的理与法。

 

       因此,上、中、下三盘在这个角度又被称之为天盘、人盘、地盘。这样,就可以通过对这三者属性进行认定,而后才能给我们的练拳提供上、中、下三节最为符合天地自然规律的规矩依据。这样,内家拳术就升华到了借用天地自然,万事万物练己的高度,从而跳出了执着于本体的折腾筋骨的桎梏。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道家的太极拳的修炼也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方法。只是在泛世于俗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渐渐的流失,不为世人所多知了。

 

[转载]清末民初的太极高手是这么练成的

        《易经》的坤卦有这么一句话:“厚德载物”。意谓人只有像大地那样的敦厚的品质道德才能立住自身生存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有那个能力去承载更多的所得。如,财富,名望,仕途等等。

 

        那么,拳术又怎么能出于此理呢!

   

       所以,我们就要基于“厚德”才能载物长久的道理,将之做为整个太极拳术锻炼体系所建立的根基。这样,就犹如树木成长的道理一样,都是从底下一节节的向上生长。练拳不符合这个道理就是不对的。拳术中的“厚德”指的就是地盘的内容,即腿脚上的功夫(厚德)的练习积攒。在道家的太极拳里称这种下手的手段为“返本还源”。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就得从松入手。

 

       松的反义词,对立面是紧。人体在后天的生活工作当中为了实现各种各样的做工,就得使出大于地心的引力。另外,后天的很多工作的确是不可避免的要用提气用力才能完成。这也是生理机能的本能之功。这些就必然使得人体趋于紧的状态。这是高级的拳术所为之摒弃的。因此,用相反的手段进行修复,进行捋顺,进行返归。松也就成为了练习初始的下手条件。

 

       那么,松是放松吗?严格的说,不是。因为,太极拳的松是在最基本的放松之下,还要往下沉。是人体的重心顺应地心引力的不较劲的下行。这需要周身的整体协调的配合才能得以实现。譬如,松肩,坠肘,含胸,松腰,落胯,曲膝,松踝,舒趾等等。

 

        松到内感脚掌与大地的接触面是在柔软中的亲密吻合了,地盘就算初步达标了。就没有必要再松了。过犹不及嘛!这个时候,人与大地就建立了有机的联系。然后借助地心的引力,使之通过拳式运动所围绕的中心点纵横交错,循环往复的贯穿于人体的动静开合当中。这就是所谓的“拳练人”、“功练人”。是人把自己交给了天地,进而天地又反馈于人。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人和天地之间又岂不是互相的?《四性归原歌》已经说得非常的透彻。

 

[转载]清末民初的太极高手是这么练成的


       拳谱中说:“用意不用力。”用力,肌肉就肯定是要紧的。这是很科学的生理结论。紧就会造成地心的引力到紧的地方就会被截住。和筑堤截水一样的道理。而且,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很多肌肉群都是密切的关联的。所以,一处紧则会形成多处紧。这当然是违背习练太极拳的原理的。

 

       这样,既要运动拳式以期将地力贯穿于周身,又不能用过大的力来实现拳式的动静开合,这很矛盾呀!

 

       矛盾本就是我们这方天地的一个特征。所以,基于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就在实践中致力于怎样的解决矛盾,或者借助于矛盾而实现我们的目标。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一大智慧。

 

       太极拳解决以上矛盾的方法就是用意作用于梢节进行引领,用意作用于腰脊对地力来往于上下,前后,左右的串联。譬如吃饭夹菜:不用想着用劲儿,只是直奔目标就可以完成整个动作,且极为流畅自然。反之,用一公斤的力气拿着筷子就不能得以这么好的实现。

 

       腰和脊即是人盘,头和手即是天盘。前者对应《易经》的既济卦,后者对应《易经》的乾卦。限于篇幅暂不多说,留待后续再做祥论。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