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杨氏太极拳内功心法/走劲与对拉

标签:
转载 |
分类: 精彩转帖 |
![[转载]杨氏太极拳内功心法/走劲与对拉](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我是以练传统杨氏l03氏太极拳为主,通过多年的演练,对对拉、走劲、腰肾的演练,略悟出点浅薄道道。
传统l03式太极拳,走劲与对拉从预备式劲的何去何从说起。当两脚与肩同宽站立、两臂下垂腿的两侧,劲应从头的虚领顶劲处下降,由百会、大椎、两膀贯背到腰、尾闾(已通三关),劲再下行到腿足。这时百会与尾闾、会阴、涌泉已形成对拉。
“走劲与对拉”全是在意识的引导下形成的。起势劲由足跟引起,两臂两掌由两腿两侧领劲,由脚而腿而腰通背达臂、虚虚上提,当臂提到与肩同高与肩同宽时,劲行到两掌并达两手手指尖,与脚趾上下平行对拉,劲可达四梢。两掌与脊与腰与背成前后对拉,百会与尾骨与脚跟上下对拉。整体形象高大挺拔。然后以意领劲。使两臂两掌坠肘下落。
本人感觉是:两臂两掌虽然下落,劲也在由上而下行,而自我感觉身体并未跟着坠落,而是节节上拔拉长。好像长高了许多。充分体会到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的舒服感。这种感觉的形成是因穴位与穴位之间在松拉、松拔中形成的。如百会与会阴在松拉:百会与两肩、下落的两臂、两掌、两掌的劳宫穴、两掌手指在松拉:肩井与涌泉也在上下松拉。
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是:这些穴位的松舒对拉都离不开走脊背,整个脊椎布满了穴位。如;会阴、长强、腰阳关、命门、大椎、哑门、百会等,是督脉必经之路。所以练拳时能用意注重穴位之间的对拉与脊的充分利用,就会知道练太极拳有多么美、多么好。
接下来是左棚,右棚。杨氏太极拳的左拥比较特别。太极拳的外三合要求手与足合。而杨氏太极拳的左掤,迈出去的左脚伸向正南(面朝南打),脚尖对准正南,面向正西,左臂左手向正西指出,棚向正南。左手指与左脚趾确没法合。但要求既要尾间中正,还要左膝与左足尖对齐,还不超出脚尖。难度大,不易做好。我认为这是我们杨氏先辈用心良苦,为了让练拳的后人更好地锻炼腰,刻苦练好基本功,必须通过压腿、高踢腿,松腰松胯才能达到这个动作的要求。可以说这是个不同于、超越于其他拳式的绝招。
练拳之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练就松腰松胯,使腰能活、能松柔地灵活转动,否则会顾此失彼。
下边该说说左棚的走劲:腰带右脚开后,意领劲由足上行到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向正南迈出。劲上行到腰,充分利用腰松柔转动,使右肾转后顶、左肾转前顶。两肾的转顶也活了带脉,锻炼了两肾。意领劲上行,串脊到膀达臂,使左臂拥向南、右臂从左臂肘腕之间下,劲送到手指,左手掌斜向上,手指指向正西,右掌下捋于右胯前,掌心斜朝下,手指也指向正西,意达手梢,两掌成上下呼应,并对拉。同时劲已通脊达腰到腿,左腿弓出,右腿伸开。有必要提的是:尾闾一定要正中与地面垂直,百会与尾闾成对拉,左膝尖一定要与左足尖对齐,不超脚尖为度。劲已达两足,意到涌泉与脚趾。两肩两臂与两胯两腿两足成对拉。这种架势,如一座钟,四平八稳。移重心,劲由脚上行而腿而腰,腰劲带动腰松柔内转,使左肾内环,使左脚内扣45度,左臂左掌跟着内环扣,左臂左掌向南再度掤出,左腿由虚变实,提起右虚腿向正西迈出,足根着地,这时劲已从腰下行到腿到足。意领劲马上上行,由足上腿到腰串脊到两臂。右臂由下往上渐渐拥出,左臂配合右臂由肘、腕之间下合在右臂肘下方。同时右脚踏平,右腿弓出。意、劲主要在右臂,右臂为实,左臂为虚,两臂与背脊形成对拉。百会与尾、会阴、足对拉。
挤式与按式的走劲与对拉大同小异。挤是由捋式完成后,化劲使劲由两臂通背脊下行到腰,腰内转向正西,两臂合,左手搭在右臂肘腕之间,领劲从腰部下行到腿到足,足蹬劲,劲再次从原路上行到腿,使右腿逐渐弓出,左腿抻开,劲上行到腰,腰命门后顶,送劲穿过脊椎到两臂,右臂领劲,左臂助右臂一臂之力,劲力十足向前挤出。背拔、脊拉、腰顶。两臂与背脊腰形成明显对拉。此式需充分体现虚领顶劲,沉肩垂肘才能做的好。百会与会阴、尾闾、足成对拉:百会与两肩两肘、两胯也在对拉。对拉是通过内劲的上通下达而形成的,同时达到了内外相合。
单鞭应由四种手法组成,吊手(钩手)、拂面手、环手、按手。当单鞭的转动式转向东北角225度时,然后两臂随腰由东北再转回到西南时右掌上提作钩手、左掌拥于面前,劲在钩手与左掌,当提起左腿身正东迈出时,领劲由两臂通脊到腰。腰松柔转动,左足迈出,足跟着地,左臂掌随腰环向东,劲由腰下行到腿足。足踏平,腿弓出。领劲上行,由脚而腿而腰贯背脊分达两臂,劲右达右吊手腕,内劲使右腕上顶外抻。左达前按左掌,内劲使左掌劳宫穴外突,手指微后背,为沉肩垂肘立掌坐腕,左掌与右吊手自然形成对拉;百会与两肩、两胯、两足也在对拉;百会与会阴、尾闾的对拉(尾闾与会阴的前顶与上翻)。领劲上行或下行,完全是用意识来引导。人体分八段九节,八段指肌肉段,九节是指关节。意领劲走八段或九节都可以。关键是劲贯穿脊椎最重要。对拉离不开走劲。走劲也不能没有对拉。二者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