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教研活动记录2
(2023-05-18 16:04:44)分类: 研究-学习 |
下午是两场讲座。首先是顾老师基于参加省级赛课的经验分享。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提到了课堂中采用了开源硬件。因为涉及到实验操作,所以小组规模控制在4人左右,选择的主题是测量二氧化碳值,选择的开源硬件、传感器等,演示实验时采用了希沃助手投屏方式,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顾老师的赛课经验是,要提前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有就是涉及到不同类型的班级,如文科/理科,重点班/非重点班等,不同班级类型的学生课堂风格不同,因此在前期的磨课环节这些都要考虑到,逐个适应。
此外还有学生小组合作后的知识分享环节,在学案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回答问题时的一些固定语格式,只在关键知识点环节让学生填入,提升师生课堂互动效率。
还提到了教师课堂教学时的语音语调等的控制。【自己在这方面也存在不小的问题,发现身边有不少同事在这方面的表现都很出色,要做个有心人,努力向他们学习】
第二场讲座是黄老师分享她的省级重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关于中小学编程教学学段衔接的主题。主要摘记如下。
研究价值分为三个方面:理论价值(打破学段割裂)、实践价值(提炼范式,学习有层次)和推广价值
她介绍了已有基础:走出去和请进来(专家讲座等),线上(双师课堂)、线下(周末夏令营),实施一段时间后,出发点从“拔尖”转变成了“普惠”。
她谈到申报课堂成功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先实践,再去申报,更有说服力。
重点提到了课题申报答辩时的“课题研究策略”
这个课题的策略凝练为一统两脉三阶四分。
一统:核心素养为统领
两脉:义教和高中两个学段的课程标准为脉络
三阶:学段重点为结题,如线上下、课内外、校内外
展开为:
(1)基于核心素养构建课程样态(小学-兴趣导向;初中-夯实基础;高中-算法深入)
(2)基于课程标准规划教学内容(情境创设、算法选择等,提到了地区教学微信公众号)
(3)针对课堂动态创设学习情境
四分:分段、分层、分步、分享
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如硬件和编程的关系,从何处入手?算法在小学、初中、高中哪个学段实施最好?等等
周老师点评:课堂教学要基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以“课标”为本,在实施的过程中动手+动脑。特别强调一定要勇于实施。【他说开设一节教学研讨课,应该是自己近年来对教学研究的一次展示,要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特点】
并提议后续的教研活动安排中可以分专题进行集中开设,比如专门开展一次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研讨课等。
【自我感觉,对开源硬件才刚刚入门,这段时间通过一些动手的实践,对arduino(学校已配备器材)和mixly有了兴趣;之前一直没能跟上步伐的浙江温州中学谢老师的人工智能系列课,也要及时跟上学习。】
后一篇:开源硬件之oled屏使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