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句容教研活动见闻感记录1
(2023-05-17 17:15:21)分类: 研究-学习 |
5月16日句容学科教研活动,三节研讨课和两个讲座分享,感觉还是很有收获的,记录一下。
第一节课是句中杜老师的课,课题是《猜数游戏项目探究》。杜老师从猜盲盒游戏引入,首先介绍游戏规则(分小组、按座位顺序猜盲盒里事先写好的数字(1-99之间),老师提示是大了还是小了,最终记录答题正确所用的次数),老师实践了两个小组,最终给出游戏结果(他后来说为了保证公平,采用的是通一个数字),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得猜的次数更少?(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老师简单介绍一下二分法(直接进入教学主题),并给出一个猜数字游戏的python程序,让学生进行体验。
在体验时让学生思考程序的大致功能环节有哪些。
接下来是教师介绍二分法的运行原理(策略分析、二分法是如何查找数据的)【杜老师主要是结合ppt通过呈现0--10的数据段,口述头、尾、中间值的变化过程。个人感觉这是本节课的思维难点,需要采用“思维可视化”的思路,通过可以操作的图像方法,具体描述下相关的运行过程。给我的启发是,可否设计一个这样的微课,
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设计一个简单的由生活案例(现象)展开到二分法思维、再具体通过可视化方法介
绍二分法策略,进而到程序实现、再到引申、借鉴和扩展应用到生活应用中,提升生活经验。目前可以想到的,假设一个动物园房间号是从头到尾有序排列的,小动物们都有一个基本技能就是见过从他门前经过的人会点头、没见过则会摇头,某一天,有一个恐怖恶魔从靠近1号房间的入口处随机进入某一个房间,并威胁了这个房间的动物,使他不敢发声。负责破案的警长想通过每个房间的视频对话系统快速破案,但一次只能联通一个房间的视频。请问如何快速找到这个恶魔?】
这里面还涉及到二分查找的一个较隐蔽的知识点,就是改变左右边界时必须加减1的问题,否则可能出现查找不到某一个数的问题,听课的同行老师好像说25这个数,如果不改变边界就查找不到。
口头描述结束后,给出具体的流程图(部分需要学生填空、强化学生理解程序思路)【采用的是画程软件,两个思考:1.流程图的使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太重视这个工具,基本就是简单描述一个程序大致结构,之后就直接进入到了程序代码部分,学生程序的整体认知可能会有不足;2.“画程”软件,平时涉及到流程图内容时,可能更多的是在ppt中用自定义图形自行绘制流程图。那么画程软件的应用有何意义呢?课上观察到,画程软件在绘出流程图后,可以自动生成具有python风格(格式)特点的伪代码,便于过渡到python代码的学习中】
活动3是用二分法查找一个固定的数字需要查询的次数。通过顺序查找和二分查找的方法,进行对比。体现二分查找方法的优势。
活动4:拓展挑战,主要是增加猜数次数的限制、采用随机数,还是用完善程序的方法,在学生完成后,双方互相挑战、实施。
最后,教师还对猜数游戏进行了拓展,引导学生优化这个游戏,比如控制猜测数字的范围,等等。同时总结了二分法的策略:分治策略,指出二分法适合的应用场合:有序数列,有固定的次数。
周老师点评时,肯定了杜老师没有把重点仅放在算法程序教学上,同学在教学设计中还提到的用“算法的眼睛”思考问题的理念,指出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算法的眼睛”提升到“算法的思维”(计算思维),运用所学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对于二分法也可以扩散思维,启迪学生思考三分法、四分法等的可行性,放大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第二节课是我的同事潘老师,课题是《拯救迷失的帆船——python趣味实践》,整节课通过项目式活动,带领学生利用学习过的分支、循环结构语句,逐步完成帆船项目游戏的过程,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兴趣浓,教学效果较好。
本人在听课时的一点感受是,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知识点的前后衔接性,过渡尽可能平缓,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比如潘老师在介绍完帆船和礁石的变量名后,介绍了游戏屏幕(长方形,800*600像素)的四个坐标点,接下来的任务一就让学生完成礁石没有超出屏幕范围的程序填空,学生在数学知识储备方面对坐标的知识理解应该没问题,但对pygame中坐标点的空间概念、礁石坐标的变化值等还没有太清晰,直接去完成代码有一定的认知难度。是否可以将坐标值图像一并给学生观察理解(知识可视化),同时在学生活动前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分解知识难度,比如让学生回答,礁石往下落是哪个坐标的数值在发生变化?礁石下落的最低处的坐标值是多少?等等。
此外,因为游戏主程序中需要定义、调用很多函数,导致相关代码过长,当时就有听课的同行提出能否用调用相关文件的方式,将部分非学习用代码放在另一个文件中,尽可能减轻学生对复杂代码的“恐惧感”。
周老师在点评时指出,可以借助一个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将各个学习活动串联起来(类似于下一节课岳老师的问题表格。通过学生完善表格,逐个完成任务,一节课下来脉络很清晰),这样便于对课堂节奏的把控。
第三节课是句容三中岳老师。他的主题是《周而复始的循环》,选择的是计算折纸的厚度与珠峰高度进行比较的情境。虽然一开始在情境创设环节播放的攀登珠峰视频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点牵强,但是在整节课中岳老师围绕提出的问题描述与python表达的内容填空很好得贯穿起整节课堂。主题描述分别是:珠峰高度和纸张厚度;纸张对折后高度的变化;重复的事情是什么、需要采用哪一种程序结构;满足何种条件时不再需要继续对折。(其实就是将计算对折纸张高度的python程序语句进行逐步分解,得出的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python语言进行表达。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师讲演、板书、师生问答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
还通过流程图的形式让学生对整个程序的大致结构有所掌握。接下来就是程序填空的形式完善程序,让学生掌握for循环语句、if分支结构的知识。学生活动后的评价反馈环节,岳老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如冒号、缩进、print语句是在循环语句块内还是外的情况进行逐项讲解、分析,讲解过程非常细致,可见其平时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是非常扎实的,“眼里有学生”。岳老师为了引入后面的while知识,在第一个学生活动项目中采用的for循环(计数循环),然后加一判断语句,若达到指定高度则强行退出(break),最后输出对折的次数。【因为for循环已经有了计次的功能,所以
后面不需要再设定计次的变量,不过他这样做也是为了和后续while形式进行对比】
老师在分析了计数循环语句来实现条件循环的功能不足后,很自然地引入了while循环,将两种循环格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接下来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while语句,还将if语句与while语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输入一个数,判断这个数是否大于10,大于10则输出,否则不输出。为了格式上的对称,在while语句循环块中少了input输入语句,使得整个程序变成了死循环。感觉有点为了对比而对比。【思考:对比的应用效果?放在一起分析是能够加深对各自语句功能的认识呢,会不会放在一起反而容易混淆?】)。
有了while的知识储备后,接下来的活动是让学生改写之前的代码,让学生感受到条件判断在使用while语句时的高效率。
【这个活动时,老师设计的是让学生完成while语句中的所有语句块,而不是填空的形式,加大了难度,但也是对学生的更大挑战。老师反馈环节是带着学生一行行的回忆代码,并在黑板上进行代码的板书。老师讲的很细致,把学生可能的出错点都提了出来,但我观察到有一多半的学生都没有抬头看黑板。这跟我的课堂情况差不多,学生没有在信息课上看黑板的意识。可能也有因为机房太大学生也很难看清楚的原因。但板书能够详细的体现出思维过程。如何兼顾,我想到了利用画笔在屏幕上书写的办法。】
岳老师还带领学生总结归纳了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用连线的形式完成。
因为还没到下课时间,老师又让学生做了二分法查找的程序填空题目,并让学生体验。个人感觉这部分内容放在这里有点牵强,首先他跟本课的项目没有关联,显得很突兀,其次,这个题目内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和掌握。可能也是跟下节课学习内容的一个关联和过渡吧。
后一篇:句容教研活动记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