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四章》裨益深——读书笔记

(2025-09-22 18:41:02)
标签:

老子

辩证哲学

学习

裨益

分类: 读书札记
《老子四章》裨益深——读书笔记


    《老子》,又称《道德经》基本反映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即老聃dan)的思想。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的《老子四章》,极富辩证色彩,自春秋以来深刻地影响哲学、思想、治事、治国、教育等多个领域,给人以智慧。

 一、产生于“无”的功用

    老子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屋等日常事物,看到了“无”的意义,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以房屋为例,他认为“凿(zao)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其意思是房屋的功用,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认为缝隙、空间的存在,才使本体可以使用。明确了利与无的联系,强调了无的产生背景与其功用。正像人们常说的,买了房子,上下四壁都不完全属于自己,唯有其构筑的空间才真正可为自己所用。这种哲学观点,可以帮助人们客观地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它们相互之间的各自不可或缺的功用,有助于克服对事物认识上的偏差。

      二、学会自谦与自省

    老子从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的现象中说明自然之理。他指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jin)者不长。指出轻浮、急躁的举动最终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并将自见、自是、自伐、自衿行为视为剩饭、赘瘤,使人厌恶。启发我们做人要自谦、自省、自警,提高自身修养。

       三、“自知”与“自胜”是立身之本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其基本意思是强调人欲知人,必先知己,人欲胜人,必先自胜。人若无自知之明是可悲的。因此,只有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才能在竞争中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治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老子》的第六十四章有教人治(做)事的精彩片段。譬如:
    ——治事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认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an),其微易散。”当事物安然未发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所以,凡事要学会防患于未然。
    ——必须重视积累、细微和小节。他举出了三个现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来说明“大”是由“小”发展起来的,“高”是从“低”积累起来的,“长”是从“短”变化而来的。所以,治事必须重视积累、细微与小节之处,才能成就大事。现代人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道理。
    ——无为而治,就要遵循自然规律,顺乎民意。老子深刻指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那些大权独霸,肆意妄为的人,终将失败。近些年来,许多官员治事乱作为,生活上贪腐,最终导致身败名裂,落入牢狱之灾,就是实例。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是要人什么都不作为,而是主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治事、治国都要循序事物客观规律,要顺乎民意,不要乱干预,即有所为,有所不为,而非不作为或乱作为。
    ——做事从始至终保持谨慎,越到结尾处越要小心。他坦言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敗事”。否则,好事难成, 功亏一篑(kui)。
    综上所述,《老子》的哲学辩证思维对于做人、治事、乃至治国,至今仍具极大的裨(bi)益。


《老子四章》裨益深——读书笔记
  
   (2025-9-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