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探讨“性善论”与后天教育的影响作用

(2025-09-21 20:15:28)
标签:

孟子

性善论

后天教育

分类: 读书札记
读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探讨“性善论”与后天教育的影响作用 

       古代经典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明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对于性相近,语句的内涵早在战国中期的孟子就已有立说。

   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心()。并认为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而不是从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取得的。这是孟子主要哲学思想性善论观点,即简称为四心。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与之一脉相承。

       为了进一步阐述人性论的四心学说,孟子给出了与之对应的论据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端者,可以理解为根源”“缘由

       四心四端紧密相关,互为因果关系。

       孟子以人性论为前提推导政治,进而推导仁政,把仁、义、礼、智这些属于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天生固有、与生俱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但是,孟子也并没有完全否认后天培养对人的作用。他认为对仁、义、礼、智还需要扩而充之,假如能将四心加以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这或许可以用来作为三字经性相近,习相远的源脉吧。

       人性有善恶,既有先天的因素,更受后天教育的影响。

                     (2025-9-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